l 1928年4月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l 15岁考入芝加哥大学,194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
l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的论文中向世人宣告:引导生物发育和生命机能运作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而这篇论文仅用了1 100个单词和1张图片。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l 20世纪60年代,詹姆斯·沃森入主冷泉港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冷泉港实验室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机构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教育中心。
l 1988年,詹姆斯·沃森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并于1990年被任命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主任。詹姆斯·沃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l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里程碑式著作,插图注释本珍藏巨献!
l 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全景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l 全景讲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的经典之作,有着好莱坞式的戏剧张力,又保持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本书是因发现了DNA的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James Watson自己写的他的科学探索过程,一本非常有名的经典科普读物。这个发现很关键,因为它奠基了分子生物学,开始揭开了万物遗传的奥秘,让人类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为作者做出这个有关万物遗传的重要发现时年仅...
评分常读传记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事件形成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二是借鉴当事人面对或者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一个人对待具体事物的认知和态度不仅与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影响。就像同样一个词语在古代与现代可能拥有完...
评分才疏学浅,只读过几本英文原著,这是其中之一。看杨振宁2004年在清华讲授普通物理课程视频时发现的,他强力推荐。先看了1984科学出版社的中文版,感觉极妙,果断入手原版。难得的好书,详述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全过程,了解洋人是怎样科研和处事的,很有意思。其实洋人跟我们...
评分我去图书馆借这本书,本以为是中文版,结果发现是英文版的。 英文版行文非常rhetoric,文字算华丽的,与英文科技新闻相比,理解起来还真有点难度。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感觉就是写,科研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度上的、人情世故上的、合作、竞争、灵感怎么出现 等等...
评分1953年4月7日,法国,在穿过塞那河回到卢森堡宫附近旅馆的路上,詹姆斯•沃森孤零零的一个人,望着在圣•吉门附近的长发姑娘,知道她们对他不会感兴趣的,“我25岁了,已经没有什么魅力了。” 此前一周,这个还没满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搭档,只有大学学历的弗朗西斯•克里...
大嘴巴沃森爷爷把能得罪的人一本书全得罪光了,还有一群躺枪的。好在结尾你认识到了富兰克林刺头是为了追求平等的科研环境,同时认为女性应该被平等对待,也认为她的科研成果值得诺贝尔奖,科研精神值得敬佩。
评分莫名地重读此书,注释版+新译本。首先,这本书的内容仍然是三星评价,沃森试图把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写得高潮迭起文采飞扬宛如小说,可惜力所不逮。然后,新译本的翻译有点干,没有体现第一人称叙事的独特味道,使得原书的文采又失色不少。最后,煞有介事新增的注释和图片(源自英文原版)大部分属于充数的,而且注释太多太长,非常干扰阅读。就算是那些有信息量的注释,也只让我觉得干嘛加注的人不自己利用这些史料去专门写一本双螺旋发现史,何必对一个本来就是主观色彩的讲述加那么多客观说明。于是“注释版+新译本”也并不给本书加分。
评分寻找DNA结构的过程穿插起沃森的自传,自负的小孩敢于挑战权威,科学研究需要智力也需要环境
评分准备看,不过,事先说明,如果哪个出版社在将来出这本书的彩图版,我一定要打上门去。。。尤其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你说你为啥不一步到位呢?看完,就酱。
评分写的挺有意思,人物各自有特点。至于特点是否准确,那也只是沃森眼中的他们。关于科学发现的部分,为什么认为DNA那么重要如此执着,好像是一种天然的直觉和灵感似的。这让科学发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