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独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 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亲和力>》、《摄影小史》、《柏林童年》、《德意志人》等名著,尚留下六册书信集。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入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本书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评分本雅明《无法扼杀的愉悦》,北师大,2016 纪念弗兰茨卡夫卡十周年忌日 人们也可以想想他的遗嘱,这一要求就像法面前的守门人给出的答案那样,既令人难以捉摸,也发人深思。或许卡夫卡想要的是,在他死后,同时代人至少要像他生前那样,一生当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各种如谜语般难...
布莱希特早期研究。对未来模糊的善意期待。
评分《讲故事的人》最经典,经验的失效与死亡意义的缺失相关联,与口口相传作为媒介和表现形式的典型失范有关。对于经验极度泛滥后却更加贫乏的观点可以在后来的维利里奥评战争与电影的关系中看到传承。不同于卢卡奇将长篇小说的意义归于人在超验意义上无家可归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本雅明将生活的意义作为中心。也正是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本雅明将收藏的“占有”意义视为低级愿望,收藏是为了洞见生产力与大众融汇时表现历史性的人的画面那一刻。无论是卡夫卡的动物姿势撕破真实苍穹还是布莱希特发现状态存在的表现,他们都是本雅明眼中伫立于真实生活之流中名为惊讶的岩石,作为逆流在河流停滞的瞬间显露。惊讶的对象是静止的辩证法,目光所向是流淌的万物,而当万物的洪流拍打在惊讶的岩石上时,“一个人的一生和一句话之间便毫无区别了”
评分根据德文本《本雅明全集》重新编订的一本文艺评论集,包括《纪念弗兰茨·卡夫卡》《讲故事的人》《爱德华·福克斯》《布莱希特作品评述》和《<诗歌的退化>前言》五篇文章。其中前两篇都在张旭东、王斑译本的《启迪》中收录。简单比较,还是这个德文译本后出专精。本雅明永远是那么天才。
评分读的电子版,体验很差,以后会收全纸质。这个译本的《讲故事的人》比《启迪》收录的好太多了。论卡夫卡读过数次,和K论K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就不多说什么卡夫卡了。本雅明就是本雅明,他的新词汇是极其有限的(没想到这本收录的文章都是后期作品,卡夫卡1934,列斯托夫1936,福克斯1937,布莱希特选入了他所有的评述,约赫曼1940,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浸润),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发明新术语来阐述。他只攫取他需要的,然后无限逼近、返回他问题的核心。福克斯篇让我完全无法反驳(我终于懒得反驳)詹明信将他归入诠释学的举动,而评述布莱希特让我几近绝望:也许小布的戏剧尝试就是一次豪赌,赌这个时代足够包容,足够有力——只是连他都没有容身之处。我只是很想念你。中断和思考——我的中断,只会是你的意义上的。圣诞快乐,我的本雅明。
评分卡夫卡的小说,列斯科夫的故事,布莱希特的诗歌、戏剧。本雅明的目光不仅是停留在阅读上,而是在这种过程中看到世界。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带领读者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文明的广度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