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 原《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1998-2001)。2004年以来,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主任。他是资深传媒人,上世纪80年代是解放军报记者,中国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90年代是传媒领军人物,曾参与创办《三联生活周刊》、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策划。代表作品有《唐山大地震》(1986)、《海葬》(1989)、《大清留美幼童记》(2004,与胡劲草合作)、《旧闻记者》(2005)等。
一部不可超越的当代经典
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7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1988年至今香港中学生的必读书
问世30年依旧引人深思
《唐山大地震》自1986年首次出版以来,曾获得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7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钱钢对于那场大地震的十年的追踪与思索,至今仍引人深思,其洗练的笔法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作者当年赴唐山参与了抗震救灾活动,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载重的人们,也留下了许多思考,使得这场灾难在更广阔的时空获得了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注。本书也成为当代中国反映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
小时候也曾多次参加过防震抗震的演习,但从未当过一回事,笑谈“如果按这个速度疏散,我们早就埋在学校里了”。现在再读这本书,才知道每场演习都不是凭空组织的,都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升群众的防震意识,而很可能是在有地震风险下而又不便大肆宣传的情况下。尤其当参加工作以后...
评分小时候也曾多次参加过防震抗震的演习,但从未当过一回事,笑谈“如果按这个速度疏散,我们早就埋在学校里了”。现在再读这本书,才知道每场演习都不是凭空组织的,都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升群众的防震意识,而很可能是在有地震风险下而又不便大肆宣传的情况下。尤其当参加工作以后...
评分小时候也曾多次参加过防震抗震的演习,但从未当过一回事,笑谈“如果按这个速度疏散,我们早就埋在学校里了”。现在再读这本书,才知道每场演习都不是凭空组织的,都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升群众的防震意识,而很可能是在有地震风险下而又不便大肆宣传的情况下。尤其当参加工作以后...
评分小时候也曾多次参加过防震抗震的演习,但从未当过一回事,笑谈“如果按这个速度疏散,我们早就埋在学校里了”。现在再读这本书,才知道每场演习都不是凭空组织的,都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升群众的防震意识,而很可能是在有地震风险下而又不便大肆宣传的情况下。尤其当参加工作以后...
评分小时候也曾多次参加过防震抗震的演习,但从未当过一回事,笑谈“如果按这个速度疏散,我们早就埋在学校里了”。现在再读这本书,才知道每场演习都不是凭空组织的,都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升群众的防震意识,而很可能是在有地震风险下而又不便大肆宣传的情况下。尤其当参加工作以后...
题材意义远大于文本质量。至于文本,一些写作手法看起来已经过时,而且有些细节实在让人怀疑真实性。
评分看完这本书,发自内心的佩服中国人的顽强。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和浩劫,却不曾止步,一直在向前努力的生活着。死亡二十多万、重伤十几万,这数字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破裂、多少人的崩溃。 这本书描写的还不够多,只能简单的了解。
评分我对天灾的描述不太感兴趣。苦难的唐山。在人祸上作者落笔太少。但是印象深的有一条:地震后废墟上的唐山人是沉默的,然而九月份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所有的唐山人都撕心裂肺地哭了。
评分#纪实文学 #报告文学 喜欢这类对事件全景式记录的书作、纪录片。对人性之美、坚强的歌颂是真诚而自然的,对事实的调查分析翔实,同时也在引着人思考——这场地质的、自然的灾难,似乎也含着些许政治的因素。
评分天灾面前尽显众生百相,我们无法对人性作出更多的要求。祈求尽快研究出准确预测地震的方法,不要再发生这么大的悲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