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曾获鲁迅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好书文学奖,法国《世界报》文学奖,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
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王家庄。沉重得近乎残酷的农活给了他个下马威,青春期特有的骚动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消减,在收获的季节,端方找到了他的爱情,地主的女儿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那个女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火很快被形形色色的闲言碎语浇灭了。三丫选择了死亡,被爱情抛弃的端方变成了一头真正意义上的独狼。知青出身的大队女支书吴蔓玲是一个几乎已没有性别意识的政治动物,但是端方身上独特的男人气息,却激发起了她内心蛰伏已久的女性情愫,她不可抑制地爱上了端方,此时的端方早已对爱情心如死灰,他只想利用吴蔓玲的权力达到参军从而离开王家庄的目的……
小说写作的三个高度 --- 十三月读《兄弟》《生死疲劳》和《平原》 [题记]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家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他讲一个故事;他描写一个故事;他沉思一个故事。我以为一个小说家对自己笔下故事的这三种态度,其实正代表着小说写作的三个高度,余华的...
评分 评分只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难以共鸣。所以好奇各位的震撼震撼在哪里。 既然要超140个字才能发,那我就再多写一点。 关于毕飞宇,只看过电影《推拿》,结局是有希望在的。 读《平原》,起初以为主人公的命运或许是向好的,但无疑,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行文荒诞,描述了一个...
评分《平原》之大气席卷,令人惊喜地看到毕飞宇的飞跃。这飞跃,首先是气质上的变化。毕飞宇向来擅写“小”——人心之小,以探索人性幽微来展拓“小”之境界,写透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青衣》中的执拗、《玉米》、《玉秀》中的怨毒,均是些蜗角之争,却微观中有惨烈,平凡中有...
老毕的书,《平原》与《青衣》气最足,一气呵成,过瘾,内容也不单薄,好书。
评分毕飞宇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口气读下来有一个深刻的感觉。小说前中期的情节和语言更具有吸引人的特性,后期的书写则感觉只能说灵气差了一点。感觉毕飞宇写到最后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最开始动笔的那种灵动,只是在勉强把整个故事写完。对于整个结尾,我感觉是挺遗憾的。
评分有股子生命力
评分没有想象的好,和“王家庄”系列的玉米玉秀玉秧没法比。能看出毕飞宇写《平原》时信马由缰的自信,但也带来了油滑、重复等语言上的问题。还有当代男作家的乡村书写大多不是欲望就是性,当然不乏佳作,但是需要建立在赋予它深刻意义的基础上方可称佳作。而《平原》里三丫和端方的故事虽然惊险刺激,呼天抢地,却不足以撑起更丰富的小说叙事内涵。总而言之,感觉毕飞宇经历过《玉米》的创作巅峰以后有日渐消耗才华的倾向了。
评分1976年的王家庄,将中国农村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复杂性杂糅。端方在大棒子死时护弟,红粉出嫁时护娘,延续着潜规则式的民间生存智慧。语言特点,一是笔致百转千回,叙述人的讲述似探戈舞步进了又退,一张一弛参差之间,人心摇曳了,韵味油然而生。你看他没说什么,但其实什么都说了。随意翻书举例,写银河P31:“银河在天上,无限的遥远。其实也不远,就在鼻子的上面。”写蛙鸣P31:“他们拥挤,没心没肺,就会拼了命地喊叫。仿佛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寂寞。”写三丫P35:“热归热,其实也是凉了。”二是存在大量的语义重复,三次以上的复述式强调。P258:“个小杂种,个小油瓶,个遭枪子儿的!” P260:“凄凉是真的,酸楚是真的,悲怆也是真的。” P284:“树枝是光秃秃的,格外的瘦,格外的乱,格外的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