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一共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尼尔·麦格雷戈,英国艺术史学者,2002年至2015年任大英博物馆馆长。
1946年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学研修德文与法文,后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之后在爱丁堡大学修习法律,1972年取得苏格兰律师执照。1973年在英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史学院考陶德艺术学院研修艺术史。
1975年至1981年,在英国雷丁大学教授艺术与建筑史。1981年至1987年,主编英语世界历史悠久的美术及装饰艺术期刊《柏林顿杂志》。1987年至2002年,主持英国国家美术馆。2010年,获英国女王颁赠功绩勋章。
主要作品有《目睹拯救:艺术作品中的基督形象》《大师之作的诞生》《英国绘画》《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等。
三年来第一次写书评,我觉得我快不会说话了。这本书我无法也没有能力去用刁钻的眼光或者学术知识去评价它,在阅读的时候只会一再又一再的刷新自己的见识之鄙陋。 作者说制造使我们成为了人类。在我看来一个极其粗糙的石块也是古人们经验的产物,需要详细的计划、...
评分今天,再次隆重推荐《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这本书是前年在上海看完同名展览之后特地买来并开始翻阅的,很多时候就放在床头,隔三岔五翻一翻,前不久在香港二刷同名展览之后再度通读,又一次深深被打动。它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写一本知识性的好书,光有渊博的学识和优美的文笔...
评分也许是我的浅陋,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部以器物为主角的世界史。说句暴露我水平低下的话,此前我一直以为世界史最好的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那一套书视野宏大,角度客观,我看了很多遍。 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无数,若从中选多当然易如反掌,然而从中只选取...
评分如果想講述整個世界的歷史與文化,不過於偏袒人類某一族群,就不能光靠文字史料。因為文字歷史的期間較短、且多半受權力者影響而失其客觀性。而用物品來述說歷史,正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從文物角度來解讀世界歷史文化,應更能貼近史實,這便是本書的特色。 唯解讀歷史,往往要...
评分三年来第一次写书评,我觉得我快不会说话了。这本书我无法也没有能力去用刁钻的眼光或者学术知识去评价它,在阅读的时候只会一再又一再的刷新自己的见识之鄙陋。 作者说制造使我们成为了人类。在我看来一个极其粗糙的石块也是古人们经验的产物,需要详细的计划、...
比我想象的差太多了,你会觉得,看完他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什么都没讲。或许我太偏激了,但就是完美的西方视角的世界文明,另外太琐碎,不能作为大英博物馆的参观指南,就连最出名的几个展品介绍也很难说是有启发性的,最多作为推荐参观展品的列表,还是需要自己碰运气找的那种
评分在博物馆感受世界,这种冲击最大的还是大英博物馆。这种世界性中国的博物馆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评分气魄和见识。 看完本书,正好又看到国人批判尹希不回国发展。 格局简直太低了。 放到人类共同体。
评分四星半。从一件件文物讲背后的历史段落,简直是最佳的普及读物写法。敬佩这位作者、这位馆长的眼光和职业精神。就英国本位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另外,要是每件文物都写一下从出土地来到大英的背景故事岂不是更好?每周抽一天去图书馆看俩小时,每次看二十个故事,五周刷完
评分#2019阅读书单#第31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500k,世界史最大的意义是逃离狭隘,能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不是通过100件文物看世界史,而应该熟悉世界史回过头来看文物。 真实的历史是芦苇笔比刀剑更强,尼罗河其实绝大多数流经苏丹,复活节岛巨型雕像后背上记录着心酸的历史,中国风代表的青花瓷来源于伊朗。 最大的启发是对英国这个国家的认识,积极扩张向各种文化学习,一个小故事可见一斑,上个世纪20年代,为了向纸币的先驱致敬——中国最早用桑叶做的纸币,英格兰银行曾种下一片桑树,这种仪式感会传承久远,这个国家会持续强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