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纹理

记忆的纹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红涛(1980- ),黑龙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院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等。出版译著两部,在The China Quarte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

黄顺铭(1973- ),重庆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20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与记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与集体记忆、荣誉社会学、新闻社学会等。出版专著《加冕:新闻评奖制度与实践》,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红涛
出品人:
页数:342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2
价格:5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0252049
丛书系列:人文书托邦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传播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集体记忆 
  • 南京大屠杀 
  • 记忆研究 
  • 记忆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评分

李洪涛、黄顺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本书聚焦的问题: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第一章: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评分

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

在当今中国,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上至暮年老人,下至幼小儿童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只如此,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公众强化这一历史记忆。仅仅最近十年而言,围绕这一题材,就有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等多...  

评分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一段不能忘却历史的记忆之书,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黄顺铭联袂讲述;它也是一个多个叙述维度交织而成的记忆文本,由传统大众媒介、赛博空间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合力打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记忆研究分析中国大屠杀语境和社会观念的的形成。在国内的宣传环境下,本书用词非常审慎,没有展现太多的价值判断因素;但在利用群体伤痛记忆为民族主义服务这件事上,其是非功过也是引人深思的。

评分

博士论文用到该书前期成果!

评分

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研究的优秀学术论著,综合运用了包括非结构性访谈、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在内的多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详细分析和探讨南京大屠杀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这一过程中,政治权力、媒体、民间话语等各自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关于这一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分析和生产机制分析都做得深入、严谨而精彩。近几年来,国外关于记忆研究的经典论著陆续被引入中国,但类似本书这样关于记忆研究的优秀原创性学术论著,仍然是不多见的,正基于此,本书才更加具有开创性意义。

评分

选取个案 人民日报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线上公祭空间 维基百科中文条目

评分

帮导师做过一些微小的工作,见证了它近4年的成书过程。一点点拆解“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构成是很有意思的事。那段时间集体记忆大热,研究者纷纷涌入,导师保持了他一贯的步调。(为了田野去了好多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在需要心理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