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作品有《月兰》《西望茅草地》《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性而上的迷失》《完美的假定》《革命后记》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由《亚洲周刊》邀两岸三地专家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小说百部经典”之一,排名第22位。韩少功曾获境内外奖项多次,主要有2002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2007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作品分别以十多种外国文字共三十多种在境外出版。
《马桥词典》是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镇的115个词条,这些词汇部分也是作者所虚构的(如晕街)。《马桥词典》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这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马桥词典》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挖掘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农村的又一途径。《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代表作品,出版后获多种奖项,在读者中也有广泛影响。
久闻《马桥词典》之名,但作为一个自小成长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话语中的人,出于一种下意识的对于知识之实用性的偏好,我对于《马桥词典》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用?几乎从第一刻起,我就在心底产生了这样的质疑:马桥是一个极小极偏僻的所在,一个我极可能一辈子...
评分小说的最后一个词条是官道,写作者作为知青第一次走到马桥的事情,仿佛就在说元也是完,完也是元,作者在马桥故事的开始也是马桥这个环形时间里的某一个结束,结束亦是另一个开始。 这是一本很引起我对社会语言学兴趣的书,我很惊讶竟是它的形式引发了豆瓣上这样多的讨论。因为...
评分说来惭愧,我以前一直以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真的是一本词典,因为作家编词典也并非个例,梁实秋就编过《远东英汉大词典》。而且我想,韩少功这本词典一准也是中英对照的,既然有《牛津辞典》怎么就不能有《马桥词典》呢?“牛津”对“马桥”,牛唇对马嘴,渡口对桥梁,...
评分《马桥词典》最让我感动的是韩少功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用平等的眼光注视着叙说着马桥人特有的生活习俗,不特意拔高美化猎奇,也没有嘲讽敌视,并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勾勒描摹出这一神奇的地方。 首先他对语言极其敏感,有些发音在普通话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语,甚至马桥人也不知道...
2018122。用词语串成断片式的马桥回忆,呈现下乡知青若干年后对马桥和以马桥为代表的共产乡土中国的思索。作者对马桥文化现象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一种见解,通过语言的投影勾划人与地的气质,在毛时代的时代共名中嗅探传统乡土的深层文化结构,又因拉开了彼时和此时的时空距离,使文本又嵌入了新时期特有的反思气质。文本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和社会学思索,呈现出小说家与学者两种气质的交融,叙述和议论让人印象深刻。
评分拿起来就放不下。一座村庄的人物语言社会历史。几个词几个故事在闽南县城也能找到,关于神、命……而作者是少数经过那个年代而没有跪舔西方的真正有反思的文人。语言战争
评分文学化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作品见多了,文学化的语言人类学作品还是第一次见。而且对语言的理解,是见功力的。
评分以这样的形式从湖南方言中挖掘出如此多的内涵,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也令我等湖南人觉得甚为亲切。这本书让我真正看到方言的魅力,它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城一地的生活习惯,更涵盖了这座土地上人们的全部物质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
评分以这样的形式从湖南方言中挖掘出如此多的内涵,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也令我等湖南人觉得甚为亲切。这本书让我真正看到方言的魅力,它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城一地的生活习惯,更涵盖了这座土地上人们的全部物质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