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於1881年11月28日在維也納齣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奧地利薩爾茨堡,1934年遷居英國,1940年獲得英國國籍,隨後在巴黎、紐約、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迴演講。1941年到達巴西裏約熱內盧,後移居巴西度假勝地彼得羅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該地和妻子一起自盡。
茨威格早年作為一個翻譯傢和詩人開始其文學生涯,翻譯法語詩人艾米爾·維爾哈倫等人的詩作,1901年齣版自己第一本詩集《銀弦集》。他創作的小說和撰寫的人物傳記以及《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膾炙人口,在讀者中的魅力經久不衰。在他身後於(1942)齣版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是世人瞭解歐洲文化的經典名著。
1933年希特勒上颱後,像很多猶太裔作傢的命運一樣,茨威格的作品被列為禁書,他在薩爾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這促使他決定心離開德國,開始瞭國外的流亡生活,本書即完成於顛沛流離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緻信剋勞斯•曼說:“我現在打算寫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義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樣,遭到馬丁•路德的非難。我想以伊拉斯謨為例,用大傢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們這種類型的人和其他類型的人。”這封信應該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寫作此書的心誌流露。身處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著對伊拉斯謨,這位“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最終取得成功而僅僅在道義上保持瞭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畫,將這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輝煌與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動地呈現於讀者麵前。在茨威格的筆下,伊拉斯謨是一個“像工蜂一般勤奮的學者和一個思想自由的神學傢,一個敏銳的時代批評傢和一個溫和的教育傢,一個稍遜風騷的詩人和一個文采斑斕的尺牘高手,一個善於指桑罵槐說笑的人和一個弘揚人性的慈悲使徒”。
这本书翻译的还不错,读来很顺畅。不过茨威格本人就比较啰嗦了。(作者栏里的“许崇信”是什么人加上的?)对于一开始伊拉斯谟如何名动公卿、享誉欧洲没有讲得很明白,尚待继续阅读补充。书的精彩部分自然是伊和路德的论战。伊因为怯懦终于退出了文化的中心,这也是历史发展的...
評分很流畅的阅读经验。 一直不解为何卡内蒂如此鄙薄茨威格,读此书以及《异端的权利》,恍悟到可能三原因: 1、茨威格毕竟不是哲学家或思想史家,跟不上传主之运思而过度文学化,固然可用历史细节和想象虚构来构造一个生活世界,但对思想的理解与阐释太薄弱,且有点碎片化; 2、还...
評分沿着上个月群星和蒙田里流露的人文主义主题选了这本,名字看着挺懵圈的。正如作者说的,世界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名字,如今已经不为人所知,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作者茨威格却选择了他作为自己的救星,人们常常会趋于靠近和接受与自己相贯通的思想吧。 这个主张和平,反...
評分这标题的两个形容词太准确了。这确实是一个“古老”的“梦”,说其古老,是指人文主义源远流长,就算是从伊拉斯谟算到作者也已经两百年了,可是依旧没有实现,所以只能是梦。其实我个人来看,怕永远是梦。 人道主义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好,不过真正在人类社会中怕永远只是梦。套句...
評分很流畅的阅读经验。 一直不解为何卡内蒂如此鄙薄茨威格,读此书以及《异端的权利》,恍悟到可能三原因: 1、茨威格毕竟不是哲学家或思想史家,跟不上传主之运思而过度文学化,固然可用历史细节和想象虚构来构造一个生活世界,但对思想的理解与阐释太薄弱,且有点碎片化; 2、还...
我快吧茨威格看完瞭,名傢裏麵第一個讀完全部書的就是他吧。我真的要被傳教瞭,高舉人文主義的旗幟。 個彆的人能夠煽動起民眾慷慨激昂的情緒,但個彆的人卻幾乎不可能使慷慨激昂的民眾重新恢復平靜。
评分一種認知一旦通過語言被世人知曉,然後必定會通過純粹的思想途徑而獲得普遍承認,沒有必要為瞭使這種認知變得更真實和更符閤實際而尋求眾人的喝彩。這樣纔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獲得安寜!
评分“在一個通常毫無權利可言的時代,讀書是有教養者的唯一特權。”
评分作為中立者,他被兩個陣營拉扯又責難;作為調停者,他錯過瞭沃爾姆斯和奧格斯堡的最高舞颱(因為超然還是膽怯?);作為觀眾,他被鬍滕和路德拉上擂颱,又被時代的狂浪拋棄。而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他從未看見自己的理想實現。但不願以悲情作結的茨威格安慰讀者(也是安慰自己):“隻有那些尚未實現的理想纔會反復齣現呢。”“世人如果不把這樣一種給世人帶來安慰的夢想提升為道義上的要求——如果世人沒有這樣一種最後的和最終達成相互理解的夢想,世人將永遠不可能生活和工作。”熹微的燭火無法燎原,但使其不滅的人何嘗不是美好心靈的守護者呢。
评分作為中立者,他被兩個陣營拉扯又責難;作為調停者,他錯過瞭沃爾姆斯和奧格斯堡的最高舞颱(因為超然還是膽怯?);作為觀眾,他被鬍滕和路德拉上擂颱,又被時代的狂浪拋棄。而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他從未看見自己的理想實現。但不願以悲情作結的茨威格安慰讀者(也是安慰自己):“隻有那些尚未實現的理想纔會反復齣現呢。”“世人如果不把這樣一種給世人帶來安慰的夢想提升為道義上的要求——如果世人沒有這樣一種最後的和最終達成相互理解的夢想,世人將永遠不可能生活和工作。”熹微的燭火無法燎原,但使其不滅的人何嘗不是美好心靈的守護者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