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凯(Karl Gerth):
2000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史。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书英文版列入“哈佛东亚专论”,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与中国的情缘始自1986年,当时他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到访中国,或游学或研究。其间为研究民国史,他在台湾生活了三年。此外,为完成博士论文,他还到日本东京大学专门学习、研究了两年的中国近现代史。
目前葛凯教授正在写作两本有关中国的专著:其一集中考察消费文化在20世纪中国的变迁;其二则以1950年代为关注焦点,一方面考察中国的城市市场文化在这一阶段是如何被摧毁的,另一方面揭示这一阶段的国际冷战如何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我不得不佩服某些知识分子,能把这种那么学术的书给“啃”下来。我更羡慕某些知识分子,在看完之后可以只用几句话就把书的核心思想给概括得清清楚楚。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读懂那些很学术的著作。 我感觉作者讲的是“国货运动”及背后的一些社会思潮跟矛盾。历史还...
评分For those who did not study history at universities, this is a funny book to get hold since the author has trie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a conventional historian approach and his China experience. Overall, an academic book with a hint of story-telling. Wo...
评分好书再版,总是好事。 收到这本书时,正值韩国乐天在中国某些媒体上几乎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略微让人宽慰的是,好像比当年家乐福门口聚集着一堆群情激奋的“爱国者”稍好一些,很多人对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爱国”深感忧虑。不管怎样,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剪不断理...
评分 评分fateface的推荐:找到中译了,再推一遍。各位有兴趣的话,看看国货运动和抵制外货在二十世纪早期的前史吧。据说作者写的时候很纠结,因为实在没发现国货运动和抵制外货带来什么实质性成果,所以最后只能写成观念史和消费文化史了。
评分嗯~~和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放一起读起到了相互补充滴效果啊~~
评分选题极有趣,主要写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离合嬗变,对于消费文化如何参与“制造中国”反而着墨不多。过于追求面面俱到,个案阐释不够深入,理论架构一览无余,彼得伯克身形隐现。译笔流畅,然有低级硬伤。
评分略读。除了跟当下的实事颇有关联,无趣的很。
评分还书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