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让·埃默里(Jean Améry,1912—1978)
原名汉斯·梅耶(Hanns Mayer),出生、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并在这座城市学习了文学和哲学。1943年,埃默里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后,他先后被转移到布 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直至1945年才被释放。战后,埃默里在瑞士多家德语报社做记者以谋生。1966年,他出版了书写自己奥斯维辛经历的文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并因此广为人知。后又出版数本著作,包括他最著名的哲学论著《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1978年,埃默里自杀身亡。
···
【译者简介】
杨小刚 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另译有《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
◆必须承认心中的怨恨,必须背负社会的缺陷——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彼岸何在?
◆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大屠杀亚文化中的圣人”让·埃默里,书写一份超越问责与救赎的人性诊断
···
【内容简介】
人的尊严是什么?我们需要多少个故乡?知识分子的受难比普通人更值得同情吗?让·埃默里在这本短文集中以坦白和沉思的方式,对奥斯维辛受害者的生存处境做了一次探究。他写集中营生活,写自己所受的酷刑,写怨恨背后的哲思,也反思做犹太人的必然性与不可能。在埃默里所描述的令人吃惊的历史细节与难以言表的苦痛情感中,读者能够以同样的节奏跟随他穿越这片他一步步点亮的黑暗。
···
大屠杀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在其中自会出现圣人。让·埃默里就是其中之一。
——凯尔泰斯·伊姆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这本书的每一个转折和每一个停息处,都刻着真相的印记。
——欧文·豪(美国著名文学家、社会批评家)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道德勇气的回忆录。带着诗人的耳与小说家的眼,埃默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哲学家的奇迹,一个在纳粹统治及其大屠杀拼出的“黑暗谜语”之下的生存奇迹。
——美国《新闻周刊》
···
【编辑推荐】
◆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让·埃默里,曾获普里莫·莱维和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德语世界再版十余次,此次首次引进了其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三部作品《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
◆在这本短文集中,让·埃默里对奥斯维辛受害者的生存处境做了深入探究,不仅是大屠杀中的折磨与酷刑,还有灾难过后的精神处境——他们的怨恨与社会的缺陷。
◆中文版直接翻译自德语原文,译文可读性强。
痛苦是可以讲述并被人所理解的吗?私人性的苦难是否具有超过普遍性的伦理意义? 加缪在他早期的作品《反与正》中借一个濒死老女人的故事明确告知我们:不能。不但不能,任何正常人在面对他人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痛苦与苦难时,唯一能做的仅仅是保持一种尴尬而难堪的社交礼貌然后尽...
评分 评分比如,奥斯维辛里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死亡?一个广阔的、不容忽视的领域,在这里只能略加考量。我可以假定这一点众所周知:集中营的因犯不是在死亡的门口,而是与死亡共处一室。死亡无处不在。毒气室牺牲品的挑选经常举行。在操场上吊死一个囚犯不值一提,同伴们必须向右看齐,伴着快速...
评分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8/27/%e7%bd%aa%e4%b8%8e%e7%bd%9a%e7%9a%84%e5%bd%bc%e5%b2%b8/ 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 [奥]让·埃默里/杨小刚/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2018-5 2018年夏 子扉我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28日
《变老的哲学》和《罪与罚的彼岸》的中译本均不超过200页,但给我带来的震撼却非同一般,我意识到自己无力去评价这样两本书,甚至目前就这两本书所作的“读书笔记”,也只能涵盖让•埃默里的一部分思考。20180705
评分好久之前的通勤一天内读完,很适合短时间内看完,不要拖时间,看完就丢到脑后,不要回味
评分必须保持怨恨,必须铭记历史,因为教训不是在游刃有余时的乖巧和解,而是在极端条件下的不可触碰。可惜的是,这样的教训,只能来自苦难的幸存者,而他们已经无力发声……埃默里的可贵与孤独,皆在于此。
评分虽然莱维多次提及埃默里对奥斯维辛以及灾后精神生活的叙述,但真读起埃默里的文字来,还是会觉得浑身发抖。他毫无隐瞒地将自己的内心剖析给我们看,不介意回望过去最最痛苦的记忆和怨恨,以及探讨自我与社会和解的可能性。
评分思辨色彩非常浓烈,奥斯威辛的幸存者拥有这样的特权,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思索经历过极端环境和折磨之后,人如何自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曾经折磨自己的敌人相处,如何与这世界相处。全书由5篇文章组成,《精神的界限》写面对集中营的严酷,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是如何的苍白无力。《酷刑》通过自己遭受酷刑的经历,疼痛无法以任何语言表达,人彻底肉身化。《人需要多少故乡》叙说身为德国犹太人、流亡者,失去故乡的痛楚。《怨恨》宣称要用一己之怨让那段历史不被世人遗忘。《做犹太人的必然与不可能》思考犹太人身份的悖谬。固然思辨色彩很浓烈,但并非纯理性的探讨,而是充溢着作者自己的情感,包括愤怒和怨恨,这是思辨所需要的,如作者所说:“只有当启蒙考虑到人的情感时,它才胜任它要完成的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