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麓(1918—1988),湖南湘鄉人。原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近代史思辨錄》《辛亥革命》《浮想錄》等,主編《中國近代史叢書》《宋教仁集》等。 一生緻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著稱。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主要論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開始越齣傳統運行軌跡而發生的一係列深刻變化。全書共20章,作者以總攬全局的氣度和全新的史學視角,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近代中國社會極其復雜的曆史圖景。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研究瞭近代社會結構的演變,從經濟、政治結構,到城鄉基層組織的變化。探討瞭近代社會變化的內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響下導緻的社會習尚的改變。考察分析瞭深刻影響社會上層的政治、哲學思想及其他各種社會思潮。作者的寬闊視野還關注到社會的其他各個層麵,如宗族、行會、會黨、人口、移民、社會心理、文學、電影、戲麯等等。書中極富思辨的論述,準確而深廣地再現齣百年中國的急劇變革。
在不同層次的讀者群中享有盛譽的這部曆史讀物,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讀,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詩般的語言貫穿全書,遣詞典雅,文采煥然,情感自然流露,富有韻律和樂感。新版增加精選《浮想錄》摘編,讀者可以從中領悟和探知作者建構新陳代謝史學思想的初衷和基本脈絡,以及他對近代中國的深入思考。
依然不知道正式的书评应该怎么写,读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依然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是的,看书的过程中时刻能看到高中近现代史书里的文字,总结性质的,判断定论性质的,但是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那么自然流畅,合情合理。高中历史书是给了一个空荡的骨架,而本书...
評分 評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该书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我认为作者至少在一下几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 首先、线索方面的突破。传统的近代史书籍基本上以阶级斗争为...
評分因为之前看完了徐中约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之后马上看了陈旭麓先生的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其中出现的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词句十分别扭。但是静下心往下读,就发现陈先生10年的时间并不是浪费的,与学生探讨和自己研究还有上课教授的精华基本上融进了这本500...
評分讀的時候發現很多觀點都似曾相識,卻忽略瞭此書著於30年前,由此可見陳先生作品之經典。能在30年前突破傳統近代史研究的階級革命分析路徑,從社會基礎,社會結構,社會意識的角度齣發,同時又不完全脫離馬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史觀,對近代中國的社會發展提齣“新陳代謝”的規律總結,其學術水平可見一斑。遺憾的是,由於天不假年,先生仙逝,新文化運動至共和國成立這一段的分析就較為不足瞭。
评分傑作!八十年代近代史領域有這樣的著作極為難得,本書並非單純的近代通史,而可以視為一部思想史,作者對於近代曆史事件人物的評述與定位極為精準且客觀,完全超過瞭蔣廷黻書,許多觀點現在已經變成瞭學界的常識,甚至還在遠在同類著作之上。如對義和團的評價,作者顯然做到瞭同情理解,作者說義和團代錶民族情感,但不代錶時代的腳步,不是民族覺醒,但促進瞭民族覺醒。作為一場愛國運動,其植根於經濟的保守意識,抵禦外侮的願望同陳舊的天朝觀念和華夷之見連在一起,舊的生産力隻能找到中世紀的社會理想、精神武器和物質武器,由救國而誤國是一種悲劇雲雲。作者雖然還有在用馬剋思主義的觀點,但卻以一種理性思考祛除瞭其僵化的一麵,非高手不能為之,附錄《隨想錄》摘編更是金句不斷,不禁拍手稱奇,楊國強、茅海建諸公繼承瞭其師的精髓,風格極像。
评分按需。
评分已購。中國近代史論,義和團以及民國孫袁之爭、軍閥割據部分寫得尤其好·~
评分成書於八零年代末,修辭與脈絡等諸多問題都可以理解瞭,也頗可看齣八十年代史學論著的整體潮流。這種論述曆史演進的框架,如今總逃不開被消解的命運,但若因此譏諷為教材筆法、機械的馬剋思唯物史觀,則又太狂妄瞭。新陳代謝概念的提齣,本身就意味著注意到那些灰色地帶夾纏不清的曆史事件,新與舊、革命與改良、起義與暴動之間,微妙的共生關係遠不是二元對立的切麵可以呈現,對一件史實的評斷能放置在東西、城鄉、自我/異己等多維度上共時地看,不分畛域,自成範式。如今固有大量著作探討這些貌似對立的力量之間的曖昧的博弈關係,但三十年前能衝決網羅,實屬不易。後半部分視野尤為開拓,在主流的社會力量之外,能夠有意識地捕捉流民、鄉土農民、民間教會與會黨等多股勢力的彼此牽製,結構繁雜、清晰。遺憾也有,對曆史人物評價的範式仍然太道德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