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葆石,香港出生和成长,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编著包括Passivity,Resistance,and collaboraion: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Choices,Choices,China Forever.The Shaw Brorhers and Diasporic Cinena,The Cinema of Hong Kong:History Arts Identity和《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
这是一部谈论电影,思考历史的书,20世纪的中国,战乱频仍,特别是日本侵华和紧接而来的国共内战,人们颠沛流离,生存环境模糊多变,暧昧迷离,正和邪、忠和奸的界线游移 定,不可能用简单化的二元思维来加以解读。
为了反思这段围绕着沪港双城的电影文化展开的故事,本书作者运用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深入探讨日本占领区和英国殖民地的中国电影文化、错综复杂的中日文化关系、在战流散的困境下中国电影人的惶惑抉择、早期形成的暧昧难辨的香港身份、国语片和粤语片的纠缠互动。以及由此牵涉到的种种争议(如谁是“汉奸”,什么是“汉奸电影”等),着力重构抗战前后(1937-1950)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双城故事。藉此呈现中国电影文化的复杂多义,重新审视一段被人忽略、遗忘的历史。
(我不会写书评,这个估计算是个读书总结) 正如“译者前言”所说,“这仅仅是一本以电影为主题的历史学专著,而并非一本专业的电影史著作(意味着电影不必成为考察的主体)。”因此,电影作为历史中的一个微小的存在,其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在这本书里,作者反抗二元对...
评分迟迟未定下的 硕士论文选题,起初的意愿正是做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化文学现象研究,而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在日军、重庆国民政府、左翼和英美几重势力渗透下的上海文化呈现出夹缝中生存的特点。但是导师说:这个选题不好做:孤岛的文学成就学界基本不予以认可,最重要的是,没有...
评分迟迟未定下的 硕士论文选题,起初的意愿正是做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化文学现象研究,而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在日军、重庆国民政府、左翼和英美几重势力渗透下的上海文化呈现出夹缝中生存的特点。但是导师说:这个选题不好做:孤岛的文学成就学界基本不予以认可,最重要的是,没有...
评分(我不会写书评,这个估计算是个读书总结) 正如“译者前言”所说,“这仅仅是一本以电影为主题的历史学专著,而并非一本专业的电影史著作(意味着电影不必成为考察的主体)。”因此,电影作为历史中的一个微小的存在,其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在这本书里,作者反抗二元对...
评分第一次读这本书,是2008年末,当时为了准备考试。书中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毕竟,对于那段历史的描述,我们基本上只听到一种声音:“汉奸”、“卖国贼”。过于二元的道德评价,让“孤岛”的电影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了太久。 最近,再读这本书到时候,依然能够明确的感受...
翻译得一般。
评分好资料
评分大量的一手史料
评分大中原心态,被玷污的他者,双重敌化,无关政治的娱乐通过有意地非政治化具备了重要的政治意义(apolitical entertainment that was deliberately depoliticized became significantly political)。重述香港上海早期电影史。来不及做笔记了,下次再借。
评分简短有力,资料翔实,既可当史研究,当电视剧看,当小说浏览,也是一本很好的文化研究。其中,焚烧《木兰从军》、大中原心态和张善琨的双重敌化均能力透纸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