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Vanessa L. Fong),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是美国著名的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专家。曾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现任美国爱默思学院副教授。著有《唯一的希望》(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Policy)、《重释伊甸园》(Paradise Redefin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Students andthe Quest for Flexible Citizenship)等,并在美国重量级的人类学期刊上发表过一系列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知名文章。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冯文:《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20190321草就 独生子女似乎是我这个年纪最熟悉的一个群体,虽然我不是,但身边的同龄人却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为拥有一个兄弟而自豪、庆幸。但我却似乎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这样一个本不该属于她这...
评分 评分冯文:《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20190321草就 独生子女似乎是我这个年纪最熟悉的一个群体,虽然我不是,但身边的同龄人却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为拥有一个兄弟而自豪、庆幸。但我却似乎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这样一个本不该属于她这...
评分 评分一本切合时下热点,但内容质量不尽如人意的论著。看似采取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定量的问卷调查部分,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抽样规范,同时犯了将路边随访当成所谓随机抽样的严重错误,其代表性让人生疑;而定性部分的民族志调查,也显得深度不足,跟理论阐释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无论是导论还是第一章的民族志叙写,都显得既缺乏足够的文字张力,又缺乏学术层面的问题意识。整体而言,本书还是将计划生育的叙事,强行拉入到一个现代化文化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去阐释,但既没有把计划生育所涉及的社会生态问题的本体调查论述清楚,其文化模型的阐释又显得老生常谈。其在开篇提出的50后与80后的比较研究,也是草草了事。表面来看,似乎方法充分,征引文献丰富。实际上仔细推敲,却是问题多多,让人遗憾。
评分三星半吧。比方凤美的那本书好,比较值得关注的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性别观的转变,还有就是传统孝文化的要求与深化。但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很薄的书,偏田野调查,理论搭建相对弱了些。
评分这本书的田野部分挺好看,20年前投资教育就是高成本高风险活动了。不过这个样本的局限性值得探究。对于建构的文化理论模型,以及现代性视角,感觉不够有说服力。更像是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理论指导读物。感觉子代样本再往后推个十年,父母赶上国企改革,子代赶上经济下行+二胎开放,这个研究做出来应该更有趣吧。总之时代浪潮中,个人小船怎么漂,也看浪头怎么打。
评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居金字塔尖第一世界的美好生活成为下游世界的梦想,这一体系承诺只要努力发展即可实现,并形成低生育率高投资下一代的现代化文化模式。中国采取独生子女政策以催生一代精英以加速向第一世界的转化过程,这一过快过程导致了独生子女第一世界观念与第三世界生活现实条件之间的巨大落差。作者以1997-2002年在大连的田野调查叙事,对这一道路中的种种关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作者字里行间充满善意和共情,并对身处其间的艰难隐隐表达了忧虑。p.s.短评总有一些高姿态人士俯视众书而后不屑地说方法不足理论水平不行云云,然而这些国内学术人士往往各种理论抄来抄去一大堆然而就是与对象不相关,以至于往往连自洽也顾不上了不要了,说他们三四道贩子也实在有些高抬了吧。
评分三星半吧。比方凤美的那本书好,比较值得关注的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性别观的转变,还有就是传统孝文化的要求与深化。但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很薄的书,偏田野调查,理论搭建相对弱了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