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斑,化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斑斑是博物学爱好者,痴迷底层生物链中的世界,关注土壤、分子和微小的能量。斑斑出版有《澳大利亚简史》《新世界的猫》《十七年蝉》等作品。
★★★
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入围图书
“小菌菌”讲述的真菌与人类共生的精彩故事
食用菇、病原体、抗生素,全面认识真菌世界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图力古尔教授作序推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孙翔博士审校
……………………
◎ 编辑推荐
★ 科学性。本书分四个方面系统生动地向读者讲述了 关于真菌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介绍了真菌在结构上的特征、生长过程,并回顾了人类发现真菌的历史;第二章介绍了食用性真菌;第三章介绍了作为病菌的真菌引发病变的机制和防治措施;第四章描写了真菌在现代医学和科技工业中的贡献。
★ 原创性。本书特别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参与人类发现真菌过程中可歌可泣的经历,如中国的青霉素发明人樊庆笙博士、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基础的臧穆先生等。
★ 趣味性。本书通过拟人化的口吻,运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人类与真菌亦敌亦友的故事,风格诙谐幽默,寓教于乐。
★ 艺术性。整体包装设计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配以专业精美的说明性图片,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
◎ 内容简介
我们在葡萄酒里,我们在面包里,我们还在你的鼻孔里。据人类科学家的保守估计,我们在地球上有150万种不同的兄弟姐妹,然而你们却只认识我们中的0.5%。你们一些人把我们当作餐桌上的珍馐,一些人把我们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一些人则利用我们挽救了同胞的生命。在伴随人类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与你们亦敌亦友,虽然“瘌痢头”“脚气病”给你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我们分解石油、有效杀虫、防止土壤污染,为人类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己之力。
现在,真菌帝国派遣文化形象大使“小菌菌”,递交给人类50份文件,全面展现真菌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你们会了解并且喜欢上我们,珍惜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说到菌类,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有菌汤锅、蜜汁杏鲍菇、照烧白灵菇、黑松露冰淇淋、白松露意面、牛肉香菇酱,好吧,我承认吃货的精神世界普遍贫瘠的可以。 虽然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但与人类历史密切相关的菌菇们,他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菌生却很值得我们去探寻。...
评分这是一本可爱的小书。《菌物志》,这个名字听上去很严肃很正统,其实只要想想《人物志》就明白了,它们不是人,是菌,当然就叫《菌物志》喽。我以前看过一本《我们只有10%是人类》,讲的是寄生在人体内部的微生物,让我涨了不少见识。《菌物志》也是讲菌类的,但是讲的是自然界...
评分 评分晚上饿了,我想起冰箱里还有一块面包没吃,于是便拿出来,这时候却发现面包已经发霉了,表面布满灰蒙蒙的菌丝,非常恶心。 这便是我看到这些霉菌当下的感受,相信也是大多数人的感受。霉菌作为最常见的菌类,会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所有的菌类都是不好的,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评分想到了彼得·汉德克的“蘑菇痴儿”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蘑菇性”。汉德克的蘑菇是狂人的珍宝和避世的迷药。而托卡尔丘克的蘑菇是生长睡眠和清醒交界处的催眠家和梦想家。这本书作为蘑菇爱好者必读。不过菌菇第一人称俏皮撒娇的口吻让人有点鸡皮疙瘩,以及病菌的科普容易犯密集恐惧症和黏物恐惧症。
评分非常生动一本科普读物。一开始是在书店被封面吸引。因为爱吃蘑菇,看蘑菇纪录片时也觉得很神奇。看书,常常会发出“哦,原来是这样啊,哈哈哈”如此的感叹。确实时一读就停不下来。篇章的长短把握得很好,也不会过于拖沓。文笔轻快。
评分超有意思的一本真菌科普书。作者微小生物的极度爱好者,当然,书中有很多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的爱好者。真菌与人类的生活,真菌与社会的联系,好的坏的都谈到了。用第一人称的方法,使得科普更有趣味。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作用和对人类的效益是不容忽视的。我也喜欢真菌,它比植物神秘,生活史策略多样奇葩,长相怪异多样,很有意思。
评分写作方式很独特,简直和草菇烧笋一样新鲜可口
评分太有趣了,好想读完所有地球上有关生物体的书~ 从科普走向大部头的书,这种书就是最好的开门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