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
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无论是根据电影编写而成的小说,或是散文集子,凡是跟是枝裕和有关的中文书,我基本都会找来读。但我远远达不到是枝裕和拥趸的程度,摘得戛纳金棕榈的《小偷家族》,看完只觉平平,欠些火候。不知为何,相比丰富多彩的影像,我似乎更偏爱文字里的是枝裕和,阅读他的文字,平静...
评分 评分是枝裕和导演在讲述《海街日记》的创作理念时,他这么写道: 父亲去世了,但是继承父亲血脉的铃还在那儿。母亲离家而去,但还留着与母亲同龄的梅子树和老房子。海猫食堂的店主去世了,但油炸竹筴鱼的味道仍然飘在海街上空。“纵然失去,也有传承下去的东西”。 读到这里,我心...
评分以《小偷家族》荣膺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是枝裕和,状态回勇,击溃观众对前作《第三度嫌疑人》“转型”的失望,几乎回归到盛年辉煌。而今年推出的这本自传性随笔集《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乃历时8年写就的对电影和人生的深沉思索。本书以编年体为主要形式,历数是枝...
评分“自身正是感到缺失,才想与他人建立联系。”这是是枝裕和对自己作品《空气人偶》的解读。 人,总是孤独,孤独存在于几亿光年的时间长河里,我们都是孤独患者。裴斗娜主演的《空气人偶》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的电影,那年我读大二,完完全全被那个几近透明的女生所吸引,我暗...
好像有两个是枝裕和。一个冷静尖锐,批判政府与媒体,反思日本的国民性与战争责任,不放弃独立思考,不屈从强权威严,这个是枝裕和,会以严厉的口吻说出,『我切身体会到人类竟会如此轻易地加入战争,而且比想象中更容易忘却发动战争应当承担的责任。』 而另一个是枝裕和,温和耐心,从容细腻,以敬意看待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总是躬身自省,谦和有礼。这个是枝裕和永远在思考电影与人生,得到与失去。他曾说,『如果说我的电影中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不论哪个是枝裕和,都值得尊敬与喜爱。
评分“现在的我,想好好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哪些东西之上的,不再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而是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
评分好看的,是枝裕和其实非常严肃呀。
评分谁能想到《奇迹》是新干线给是枝裕和的命题作文呢?(哭泣了)
评分导演的创作所思,一如既往的真诚和温柔。1.珍贵之物不在日常之外,而在日常的细枝末节之中;2.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是枝电影中始终横贯的两大主题在书中有细致阐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