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1992年至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 其代表作《中国的军阀政治》影响甚巨。此外还著有《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等书。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全书以时间为主线,按1937-1939、1939-1940、1940以后、1940下半年、1941、珍珠港事件前夕的时段划分,对期间中美外交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在开篇进行了背景介绍,在最后对中国抗战前四年的表现和中美外交中的四位主要人物进行了总结。 作者在序中表明,...
评分本书无疑是2018年历史类作品中的重磅。抗战之艰难,战事初起时中国之无助,不身处其中,断然难以感受(反衬各类抗日神剧之轻浮)。英法袖手旁观,自顾不暇,见死不救;苏联虽然率先伸出援手,而其军援之粗鄙,其过程延宕,让人气结;美国道义上固然支持,但只在口惠之间:凭什...
评分本书无疑是2018年历史类作品中的重磅。抗战之艰难,战事初起时中国之无助,不身处其中,断然难以感受(反衬各类抗日神剧之轻浮)。英法袖手旁观,自顾不暇,见死不救;苏联虽然率先伸出援手,而其军援之粗鄙,其过程延宕,让人气结;美国道义上固然支持,但只在口惠之间:凭什...
评分 评分2018年读书072。10月500P+打卡书。之前读《创造日本》,美国国务卿赫尔于1941年年底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迫使日本孤注一掷,“有时人就得闭着眼往下跳”(东条英机)。这份备忘录出现在本书第470页,而就在几页之前,这玩意还可能是一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前提的“和平协议”。几页之间,尽显1937-1941年间,“苦撑待变”的危势。因“弱国无外交”,逼得“弱国必外交”。因此,胡适作为驻美大使的“只待不撑”,便是极大的失职,宋子文的“出格逾越”,倒是功在抗日,而在他背后,更有一个面目、手段、性格丰满的蒋介石。本书行文不算生动,胜在细致,发论前后,资料详实、论证有道(比如对《租借法案》分析与检讨),两种书写需皆识其味,方生智乐,更勾连出对陈纳德飞虎队、日俄战争、南洋格局的兴趣。
评分重庆的急中风碰到了驻美的慢郎中。书生“论政”自有其慧眼独具之处,但是书生“从政”,胡适却提供了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例子。
评分齐锡生先生的书是我很喜欢的一类,他有野心通过史料去透视历史中的人与事,刻画胡适与宋子文的性格读着甚觉精当。
评分行文流畅
评分从胡适的“苦撑待变”到宋子文的“苦撑求变”,中国对美外交前后两位主事者的性格差异(文人 v. 财阀),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美的战略认知与战术选择。而有趣的是,中国在美国外交中的战略位置同样也存在一个“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的过程,其背后则又是罗斯福与国务院官僚体系间的对垒。因此掩卷之余不免畅想,数十年后,会不会有一本类似的著作,从个体的角度描述当今这场贸易战里的双方领袖与主事官僚?鹤真人与杨国委的故事,说不定比胡适之与宋子文还要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