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

奥斯特利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简介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1944年生于德国, 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大器晚成,但名声在死后直线上升,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曾获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代表作有《移居者》《眩晕》《土星之环》《奥斯特利茨》等。《奥斯特利茨》是其最具野心的著作,在其中,他充分地直面时间的主题。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出品人:新民说
页数:340
译者:刁承俊
出版时间:2019-3
价格: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9814234
丛书系列:新民说:温弗里德·塞巴尔德作品
图书标签:
  • 德国 
  • 外国文学 
  • W·G·塞巴尔德 
  • 小说 
  • 德语文学 
  • 文学 
  •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 长篇小说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内容简介

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当孤身穿过时间,我们真正需要记住什么,面对什么?

一个追寻真相的高贵灵魂,一幅奇异梦幻的记忆拼图,

从威尔士到伦敦到布拉格到巴黎,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男子,在理性与罪之间徘徊,

穿越时间之雪,抵达先于身体的伤口。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是二十一世纪的乔伊斯。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欧洲历史黑暗时期的奥德赛之旅,乃欧洲大陆思想及文学集大成之作,是战后世界最感人至深、最真挚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属于一个稀有而难以捉摸的种类……他让人上瘾,而一旦你被他的作品所虏获,就再也不愿、也不想放下了。——《纽约客》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扣人心弦的作家之一。具有难以被分类的独创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其作品应被列入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的行列。

悲痛,绝美,奇异,萦绕不去……塞巴尔德的秘密是他将自己视为在这个时代似乎已显过时的良心之声,他为逝者呼吁,不忘正义。

极少数能让人意识到语言之魅力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塞巴尔德,跻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的风格开创者。横扫欧美各大文学奖,包括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等,在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家中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尊为“伟大文学”,扎加耶夫斯基写诗致敬,詹姆斯•伍德长文推荐。

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悲痛、绝美、奇异、高贵,21世纪德国文学的桂冠,为责任与良心而写作。

他的写作有着“钟声的庄严”,既是对宏大问题的回答,又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因而引起普遍讨论、获得广泛赞誉。

“塞巴尔德是21世纪的乔伊斯!”——欧洲媒体评论《奥斯特利茨》

荷马的奥德修斯是对常青的伊萨卡的返乡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对平庸的都柏林的忍受

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则是对奥斯维辛的认领

获得奖项:

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Koret犹太图书奖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英国文格图书奖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0 文学抒情与批判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二十世纪的大屠杀之后显得尤为突出,在阿多诺那句被广泛引用的格言里,这种紧张有了一次引人深思的集中表达:“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抒情的特质内含于诗歌之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可以只以反思与批评的面目出现。即使存...  

评分

评分

评分

《奥斯特利茨》的封面黑中透着一点红,像是一枚来自异国的神秘宝盒。 装帧设计着实下了功夫,黑色封面和红色英文字的触感细腻,仿佛邮票般戳在包装膜上的正方形腰封一撕即无,更巧妙利用另一个腰封背后的空白处印字,精美的程度十分适合当书签。 之前在树德生活馆看到了新民说...  

评分

奥斯特利茨——这一被用于多重命名的词汇,既在话语不断被“我”转述的叙述者参与对自己的命名中被使用,又在此过程中作为其为之热烈而欣喜的,对拿破仑的功名伟业附着于失而复得之姓名的知识性语汇。“命名”的行为只是小说中诸多知识性阐述的一小部分,却以姓名作为身份符号...  

用户评价

评分

#2019.2.1# "奥斯特利茨说"&"奥斯特利茨接着说",这位老兄叨叨叨叨叨叨地说了300多页,不说千次,至少有五六百次。在他终于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开启一段寻父寻母的足迹中,我们"似乎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杀戮",我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种冷、疼、剧痛,到失常、麻木,直至死亡。即便在烟消云散之后,气氛还是不太融洽。 #2019.1.28#我不知道算不算看懂一点点皮毛,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对某些事物有一些管中窥豹的熟悉过程,剩余三分之二的旅程,我将与奥斯特利茨同在,但我需要同伴,有些建筑的描述让我毛骨悚然。既然是一本没有目录和章节还没有序的小说,要的就是你一口气畅泳的舒坦 #2019.1.26#攻克艰难

评分

絮絮叨叨。压抑。无逻辑话语。隐藏在街道中的真实。过去的狂热与苦痛。模糊的记忆。“不敢”,“任由”。平静与悲怆。 /“只有遵循规定好的时间表,我们才能够匆匆驶过那些将我们分隔开来的巨大空间……时至今日,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仍具有某些充满幻觉和幻想的成分。……因此每一次当我们从外地回来时,我们也总是无法肯定地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离开过。” /“奥斯特利茨在谈话时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几乎可以说是心不在焉的,但他却能做到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对他而言,叙述式地介绍他的专业只是就是逐步接近历史的一种形而上学,能让回忆中的往事再次变得栩栩如生。”

评分

《奥斯特利茨》是“第一人称”多重叙述当之无愧的典范,刁承俊的译笔传神、流畅,一旦进入奥斯特利茨的故事,你就会被那种流水一般波涛涌动的叙述节奏所打动。《奥斯特利茨》是塞巴尔德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和“我”,作为讲述者和倾听者,似乎合二为一,奥斯特利茨迷失在记忆里,成了一段残酷历史的异乡人、局外人,但在他漫长的讲述中,我们仿佛被拉回了历史的漩涡里,文字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是从黑洞里逃逸的光,直抵我们眼睛和心灵。

评分

奥斯特利茨以一个废纸篓般的形式储存着战争及其恶的历史曾经存在的证据,他追索身份的过程展现了记忆的客观性,实际上是证据的客观性。而记忆本身的主观性,意味着对历史的遗忘。这巨大矛盾是奥斯维辛之后不能书写的一种原因。奥斯维辛之后如何书写,塞巴尔德的语调和方法是,将黑白照片的客观性注射到小说文体之中,取消虚构和历史的界限,通过仿佛不可靠又仿佛可靠的间接引语,进行“名词性”的口述史叙述,名词性,就是通过写作,给那个不能被遗忘却正在被遗忘的历史命名,通过命名,塞巴尔德成为指认历史的了不起的小说家。

评分

故事结束在牺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