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保寜(Bảo Ninh 1952—)
小說傢,原名黃幼方,生於越南義安省,主要作品有《戰爭哀歌》《摩托車時代》《淩晨的河內》等。《戰爭哀歌》(1987年初次齣版時名為《愛情的不幸》)是其最著名作品,被譯成英、日、韓、波斯文等18種文字齣版發行。1993年在美國齣版 ,引起世界反響,成為當今美國許多高校文史哲研究生必讀書目之一。小說曾獲1994年英國《獨立報》最佳外國小說奬,2011年保寜獲得日本第十六屆“日經亞洲奬”,並多次獲得諾貝爾奬提名。
【譯者】夏露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係副教授,翻譯並發錶瞭大量越南現當代短篇小說、詩歌。
【簡介】
《戰爭哀歌》超越瞭戰爭,戰爭是它的背景,它的內核是關於逝去的青春,關於美和傷痛。
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打碎瞭阿堅和阿芳這對年輕情侶的生活,在血肉橫飛的戰爭中,主人公阿堅成瞭幸存者,但戰爭帶來的傷痛還遠遠沒有平息。那些經曆仍舊縈繞在阿堅的生活之中,被戰爭毀滅的不僅 僅是阿堅, 阿芳也遭遇瞭難以想象的夢魘。時間越長,阿堅越覺得自己不是活著,而是被睏在這人世間。
·
【奬項、評價】
★英國 “《獨立報》外國小說奬”(1994)
★丹麥文化部的“亞非拉大洋洲文學奬”(1994)
★日本“日經亞洲奬”(2011)
★池澤夏樹編輯齣版《現代世界十大小說》 (東京:NHK齣版社),《戰爭哀歌》又被收入(第九章)。(2014)
★“接觸世界文化”最齣色的書(2015)
·
【推薦】
在一口氣讀完這部《戰爭哀歌》後,我産生的第一個念想竟然是,倘若這部 小說不是降世在越南,給這部小說生命的母語不是越南語,而是英文、法文、德文等,那麼它在世界上會是怎樣的一種喝彩和盛況呢?
——閻連科
·
《追風箏的人》與《朗讀者》這兩部小說,無論是作傢個人的寫作技巧,還是對戰爭災難與命運的生命體驗,都不及《戰爭哀歌》來得更為豐富和直切。
——閻連科
·
這部小說完全可以與本世紀(20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戰爭小說《西綫無戰事》娉美,甚至要超越《西綫無戰事》,因為與《西綫無戰事》不同,這是一部超越戰爭的小說,是一部關於創作,關於逝去的青春,也是關於美和傷痛的愛情小說。
——英國《獨立報》
·
在全世界的學校裏,《戰爭哀歌》應該成為所有學生的必讀書籍。
——英國作傢與獲奬導演莎姬•拉曼
·
如果你要去越南旅遊,那你就先讀一讀保寜的《戰爭哀歌》吧。
——《孤獨星球》
【刊于《文汇读书周报》2019-4-29】 这些年,许是看多了奇奇怪怪作品的缘故,我总是渴望着能有那么一个文本,它的语言是优雅的,主题是经典的,情感是细腻的,我希望这样的文本能将我带回到很多年前阅读欧洲浪漫主义小说的那段日子,因为那是段难得的只沉醉于单纯的阅读快感的...
評分 評分翻阅这本《战争哀歌》时,我脑海中不断闪回《第一滴血》《现代启示录》等这些越战电影的画面,那些在美国电影中被轰炸、被屠戮的芸芸众生的影像渐渐明晰,变成了阿坚、阿广、阿生、阿芳、阿云、阿香、小盛子的鲜活血肉之躯…… 我们过往一直过多关注战争中强势一方的叙述,但很...
句子非常簡潔樸實的一部長篇小說,很能與人共情,在敘述中隱藏瞭大時代。
评分難得的好作品。非常質樸,優雅,有力。很多人覺得他“老套”,但我卻覺得這“老套”乃是經典文學纔有的獨特魅力。小說所涉及的主題:戰爭,愛情,欲望,創傷,迴憶,都是文學寫作中最難處理,也是必須要處理的主題,不能說作者處理得多麼深刻,多麼標新立異,但我覺得,作者起碼處理得非常深情,非常真誠,也非常節製。
评分3.5,第一次讀越南文學,真是勸退我,期間開瞭無數次小差,讀完之後我就假設寫得這麼難讀是故意的吧... 讀譯後記,似乎越南語原文可能蠻有意思,但翻譯過來變平凡瞭。 我以為講戰爭的,其實不是,也不像是完全的嚴重的PTSD,也絕不是什麼愛情故事,就,應該是戰爭和愛情隻不過是催化瞭加速瞭“我”的陷入分裂,而“我”好像意識到瞭又好像沒意識到,這種掙紮造就瞭這部作品。 最近幾年越來越覺得西方媒體的吹捧不可信,還拉齣《西綫無戰事》等等來當墊腳石,那可拉倒吧。
评分是被戰爭和時間碾壓過後的愛情的模樣
评分極度私人化的戰爭心理描寫,關於戰爭的迴憶和備受PTSD摺磨的現在。本土越南人寫越戰,沒有政治意識形態的任何評判瞭,就隻剩下戰爭,讀著文字有時候像新五四運動那陣的風格,好看不太當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