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化史述论

北宋文化史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陈植锷
出品人:
页数:677
译者:
出版时间:2019-3
价格:8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3803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宋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历史
  • 陈植锷
  • 文化研究
  • 宋代
  • 北宋文化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宋代社会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文学史
  • 艺术史
  • 教育史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宋学”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作者简介

陈植锷(1949—1994),温州市龙湾区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邓广铭先生。历任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杭州大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教授等,著有《诗歌意象论》(1990年)、《北宋文化史述论》(1992年)等,《石介事迹著作编年》(2003年)等,点校有《徂徕石先生文集》(2009年),并有论文数十篇。

目录信息

序引/邓广铭
引言
第一章 时代背景
第一节 尊王攘夷的政治需要和儒学的复兴
第二节 北宋台谏制度和宋学的自由议论
第三节 唐宋之际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宋学的时代精神
第四节 科举改革和宋学的演进
第五节 教育改革对宋学的推动
第二章 宋学及其发展诸阶段
第一节 宋学概说
第二节 汉唐训诂、辞章之学的遗留和宋学的准备
第三节 从疑传到疑经
第四节 从议古到拟圣
第五节 从义理之学到性理之学
第三章 宋学的主题及其精神
第一节 性情、理欲之辨
第二节 君子、小人和义利之辨
第三节 上智、下愚和真、善、美之辨
第四节 宋学精神
第四章 宋学和佛老
第一节 宋学初期的排佛斗争
第二节 排佛斗争的胜利和儒佛融合的成功
第三节 佛教的世俗化、禅宗的文字化和佛学的儒学化
第四节 宗儒为本,宋学独尊
第五节 宋学与老氏之学
第五章 宋学和北宋其他文化层面
第一节 宋学与宋文
第二节 宋学与宋诗
第三节 宋学与宋词
第四节 宋学与宋画
第五节 宋学与科技
结语
引用书目
参考论著目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第78页:「除了封弥、誉录以外」——誉,当作誊; 第327页:「正安石认为」 ——正,当作王; 第347页注释⑥:「《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经藉考七》」——藉,所引版本、新出点校本及底本皆作籍,当据改。 第547页注释①:「(南宋)陈博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十九,...  

评分

第78页:「除了封弥、誉录以外」——誉,当作誊; 第327页:「正安石认为」 ——正,当作王; 第347页注释⑥:「《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经藉考七》」——藉,所引版本、新出点校本及底本皆作籍,当据改。 第547页注释①:「(南宋)陈博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十九,...  

评分

第78页:「除了封弥、誉录以外」——誉,当作誊; 第327页:「正安石认为」 ——正,当作王; 第347页注释⑥:「《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经藉考七》」——藉,所引版本、新出点校本及底本皆作籍,当据改。 第547页注释①:「(南宋)陈博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十九,...  

评分

第78页:「除了封弥、誉录以外」——誉,当作誊; 第327页:「正安石认为」 ——正,当作王; 第347页注释⑥:「《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经藉考七》」——藉,所引版本、新出点校本及底本皆作籍,当据改。 第547页注释①:「(南宋)陈博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十九,...  

评分

2017年金秋时节,去杭州开会兼讲学,与时任杭师大副校长的何俊教授一起吃饭。席间,他提起,今年是陈植锷先生七十岁冥诞,如果不纪念一下,过去了就会留下遗憾。何俊教授是陈植锷先生在浙江大学任教时带的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之一,他又知道我与陈植锷先生是大学同学,由于这层关...

用户评价

评分

目前读到的最喜欢的宋代研究著作,读得很痛快。材料虽多但都是节引,读起来不累,结论下得也让人深刻和叫好。对于一直偏文学的我而言,陈先生将思想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贯通起来了,读完仿佛来到北宋上空俯视着整个士大夫社会里发生着的一切,万事万物息息相关。陈先生去世太早了啊,真想看看他那本来不及出的书里是怎么写宋代文学的呀…

评分

似乎觉得《朱熹的历史世界》是有的放矢。

评分

目前读到的最喜欢的宋代研究著作,读得很痛快。材料虽多但都是节引,读起来不累,结论下得也让人深刻和叫好。对于一直偏文学的我而言,陈先生将思想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贯通起来了,读完仿佛来到北宋上空俯视着整个士大夫社会里发生着的一切,万事万物息息相关。陈先生去世太早了啊,真想看看他那本来不及出的书里是怎么写宋代文学的呀…

评分

读了一个月,终于读完了。陈先生的见的不是高人一等,而是数等。

评分

此书首章叙宋学大兴之由,如大一统的政治需求,士人知识结构的经术、文学、政事三位一体,台谏制度完善而朝野上下皆敢于议论朝政,土地制度变革以致的社会阶层流动,科举轻诗赋、帖经、墨义而重策论、大义,以及学校、书院之发展;次章演宋学之变,如辩道学、理学之名,叙训诂之学转而为疑传、疑经,进而成议古、拟圣之派,及其所论由外在义理转向内在性理。窃以为前二章乃全书精髓,读之,则宋学产生的社会、制度背景,宋学的派别主张、演变过程,皆可了然不惑。宋学诸种特质、精神,二章实已发,三章仅可视为二章之推演、阐发,五章则是宋学于文艺形式之表现,然亦只将前文提及的宋学精神与诗文词画等牵合,粗浅、片面,此两章无之可也。惟四章论宋学与佛老之关系尚明,殊有可观。综之,不失为宋史研究之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