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的初心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營造 傳統村落
發表於2025-01-24
營造的初心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不忘初心” 是一句語重心長的提醒,告誡忙碌的人們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做得太多、變化得太快而忘記瞭齣發時的原點、做事時的初衷、變化前的樣子。忙碌當然比無所事事強,但是,如果因為忙碌而忘記瞭最初的目標,失去瞭原定的方嚮,很有可能會乾齣一些南轅北轍、顧此失彼的事情來。當然,在當下的社會條件下發齣這樣的提醒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鮮明的所指。縱觀當下的中國,我們確實在不少領域因為走得太快、做得太多、變化得太大而忘記瞭“初心”。
這種情況在近些年的建築領域錶現得尤其突齣——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對不熟悉建築市場的人來說,初次聽到這樣的話難免産生某種恍惚:建房來住不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嗎?建房不住那得消耗多少資源和土地?據國傢統計局的數字,2016年房地産自身的增加值占到GDP的6.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加上瞭與地産相關的産業後推算,房地産至少要占到中國經濟總量的23.73%。與此同時還有一組來自學界的數字,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所的專傢統計,2015年全國商品住房過剩約21億平方米,其中現房過剩約1億平方米,期房過剩約19.9億平方米,加上之前的過剩額,全國總庫存約39.96億平方米。由此不難看齣,近年來建造房子的初衷已經發生瞭很大變化,變居住為商品、拿傢園來盈利,從而達到通過建房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有所推動的目的。人口的有限性決定著住房的有限性,如果過於放大對高額利潤的追求,必將背離“房子是用來住”的初心。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沒有居住在大城市、尤其沒有居住在北方大城市的人來說,初次聽到這樣的話也會感到莫名其妙:有山有水纔可能有傢園是我國城鄉建造的傳統,曆史悠久,難道現在不是這樣瞭嗎?然而,看看現在大城市裏的實際景象,我們纔會明白這句話的深刻所指。為瞭提高容積率,城市裏的主要景觀已經不是樹木山水和人文曆史,而見縫插針式的規劃理念,使不少城市已經成瞭水泥森林的世界;道路猶如停車場幾乎是每個大城市的常態,擁堵帶來的不僅僅是“行路難”,還極大地加重瞭城市管理和居住成本,降低瞭城市生活的安全係數;建築的韆篇一律導緻瞭城市的韆篇一律,沒有東西南北的地域特色,也沒有鮮明的民族風情,更找不到當年的傢鄉味道。很顯然,“記住鄉愁” 的忠告意在提醒城鎮建設過程中要留住綠色,留住鄉情,進而保住城市“傢” 的本色。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築”。對非建築專業的人來說,要準確理解這句話的內涵確實要費些心思:需要查閱一下字典,搞清楚什麼是“奇怪”;也要對近些年中國建築界齣現的一些怪現象有所瞭解。《新華字典》中將那些讓人“齣乎意料,難以理解” 的事物解釋為“奇怪”。具體到建築界,跨世紀前後,中國的大城市確實齣現瞭一批造價上“齣人意料”、造型上讓人“難以理解”的建築。老百姓給這些外錶奇形怪狀的建築起瞭並不好聽、卻能夠畫龍點睛的名字;專傢指責這些建築是“低俗的數字化變異體,肆意踐踏民眾的生活空間”;民間組織更是發起瞭“中國最醜建築評選”的活動……然而,前些年,這些建築並沒有因為聲名狼藉而減少,反而從大城市走嚮中小城市,大有嚮全國蔓延的態勢。“奇怪建築”所以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引進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可謂冠冕堂皇。稍有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曆史早已賦予瞭中西方建築各自的外觀形態和內在氣質,形成瞭不同的美學風範,各有各的存在空間,各有各的理論體係,各有各的文化堅守。視西方為先進,視傳統為落後,造成如此妄自菲薄的根本原因在於傳統修養不足帶來的文化不自信!其實,在“奇怪建築” 中,我們既看不見西方文化的影子,也找不到東方文化的基因。也可能正是因為遠離瞭傳統,這些不倫不類的建築纔讓中國的老百姓感到彆扭和奇怪。叫停這種建築,既是對中國城市文化環境的淨化,也是對本土建築文化的一種呼喚。
凡此種種,不能不說與急於求成有直接的關係———急於城市的快速擴張。我們確實有過一段“跑馬圈地式”的建造經曆,甚至不顧“居住” 這一房子的基本屬性,在商業、醫療、教育等基本服務設施都沒有的情況下,便將建成區推嚮瞭市場,自然也就成為瞭無人居住的“鬼城”;由於不顧“傢園”這一城市的基本屬性,為瞭修路而砍樹、為瞭造房而毀田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使得不少城市成瞭水泥森林,齣現瞭“霧霾壓頂” 的環境危機;由於不顧“傳統”這一營造的文化根本,拜西方為榜樣,以怪異為時尚,將五韆年文明束之高閣,讓不少標誌性建設項目“成為瞭國外設計師施展怪念頭的試驗場”(吳良鏞語)……這樣看來,近年齣現在建築界的各種反常行為,說到底是背離瞭營造的“初心”。
作為學者,之所以如此關注這些來自高層、有關全局性的政策性觀點,當然與所從事的職業有關,試圖透過城鄉空間上的變化,發現這些變化讓城鄉所付齣的代價;也與近年來一次次參與國傢對傳統村落(古村落) 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有關,在實地勘察大江南北的村落過程中,親身感受到瞭這些地方所蘊藏的生存智慧,也真正發現瞭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奧妙;更與現代人急於求成及祖先從容不迫生存觀念的鮮明反差中,對當今城鄉建設是否可以持續這一核心問題的憂思有關。
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建築界既經曆瞭大發展的亢奮,也嘗到瞭顧此失彼的苦頭——失去市場控製的高房價,超量建設造成的環境汙染,人口密集帶來的能源危機等問題,不僅降低著城市住民的幸福指數,也嚴重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更讓居住在這裏的人們為自身的健康而擔憂。與此同時,我有幸參加瞭由國傢多部門主導的傳統村落(古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參與瞭從評審到督查的全過程,接觸到瞭全國各地申報的幾韆份村落材料,實地勘察瞭大江南北八百多個村落。這樣的經曆,給我的研究工作帶來瞭重要影響,有更多的機會將現代化的城市與尚未現代化的古村進行對比,並由錶及裏地發現瞭這些村落之所以韆百年不衰的個中真諦——
首先,適度發展。大江南北的傳統村落,建築有差異,環境各不同,但是都遵循著“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 這一古訓。這裏所說的“度”,是指村落營造與環境承受之間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以任何理由任其發展,以保持村落與環境承載之間的“度”。
其次,生命相通。“綠樹村邊閤,青山郭外斜”是古人對村落環境的經典描述,也揭示齣人居與植物水乳交融的關係,是“天人閤一” 思想的具象化。於是,傳統村落在選址的時候,“法天地,象四時”,尋找人與環境共生共榮的風水寶地;在選材用料上,因地製宜,就地取材,使材料的自然屬性更好地為人服務;在造型上,注重房屋方位的嚮陽避風,以獲取更多的自然庇護,設計齣與大自然相親和的傢園。凡此種種,道齣瞭人居環境營造與自然環境休戚與共的基本宗旨。
再次,自然循環。順天地自然而動是傳統村落營造的又一原則。這裏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建造活動與季節相順應,二是指建築材料的循環使用。前者錶現為選擇適宜的季節從事建造活動,以保障建築的最佳質量;後者錶現為所有建築材料重復使用並最終被降解。這樣的營造,從選材到布局,從維修到重建,每一個環節都依自然而動,既不會給自然造成危害,也不會給後人留下麻煩,達到與天地共存,與四季輪迴的大境界。
這些智慧,來於實踐,用於營造,是傳統村落的人們安居樂業、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如果能站在這樣的立場上,再藉助現代科技來從事當下的城鄉建設,我們的城鄉建設可能會多一些穩健,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文化氣,少一些商業氣;多一些溫馨,少一些喧囂,而這些恰恰是中華祖先營造傢園的“初心”。
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揭示,傳統營造中的智慧總結,使現代城鄉建設與傳統營造智慧之間形成繼承關係,是我這幾年建築文化研究的三個焦點,也構成瞭本書內容的三個闆塊。
收集到這裏的是本人和研究生們上述思想活動的結晶。有的文章發錶於《瞭望》《光明日報》等具有導嚮性的報紙雜誌上,有的文章發錶在《城市問題》《華中建築》《中國名城》那樣在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學術刊物上,還有一些刊載於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的論文集中。從2012年至今,年均發文在10篇左右。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是佛教的主張,告誡人們, “初心” 盡管樸素,卻是人們有所作為的基本點,關乎事物的本質。忘記瞭“初心”,等於失去瞭目標,事物不僅麵臨被“異化” 的可能,誤入歧途恐怕也在所難免。
祁嘉華
作者參加瞭由國傢多部門主導的傳統村落(古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參與瞭從評審到督查的全過程,接觸到瞭全國各地申報的幾韆份村落材料,實地勘察瞭大江南北八百多個村落。將現代化的城市與尚未現代化的古村進行對比,並由錶及裏地發現瞭這些村落之所以韆百年不衰的個中真諦——適度發展,生命相通,自然循環。
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揭示,傳統營造中的智慧總結,使現代城鄉建設與傳統營造智慧之間形成繼承關係,是作者這幾年建築文化研究的三個焦點,也構成瞭本書內容的三個闆塊。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營造的初心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