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属性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属性范畴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刘春卉
出品人:
页数:388
译者:
出版时间:2008-5
价格:30.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80752140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齐·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巴蜀书社) 
  • 音韵学 
  • 语言学 
  • 语法 
  • 工具书 
  • 古文字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论文基本框架的确定和绝大部分内容的写作都是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导师王希杰先生敏锐的学术眼光与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我启发很大,我论文写作的每一步都得到了王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从最初题目的调整、概念术语的使用,到最后结构内容的确定,他都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

-------

序言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多种属性,每种属性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属性及其具体情况是人类对各种认知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类的最重要依据,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人们通常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因为事物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它们所具有的属性类型以及属性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属性及其具体情况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在语言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人类对属性及属性具体情况的认识反映到语言中,就成为语言表达的重要内容,它们与一定的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形成语言中的属性范畴。对现代汉语而言,表达属性范畴的形式既表现在某些词类与词语的构造方式上,也表现在一定的句法结构和句法形式上。

-------

目录

引言属性范畴界说

一、属性和属性范畴

二、属性范畴的两大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三、属性范畴研究的意义与本书基本结构

第一章属性指称论(上):胴性指称的形式载体

--属性名词

第一节属性名词是属性指称的语言形式载体

一、属性指称与属性名词

二、属性指称的需要与属性名词的产生

三、事物属性名词和动作属性名词

第二节属性名词研究现状及其词类地位

一、名词分类研究综述

二、属性名词研究现状

三、属性名词在本书名词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节属件名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判定标准

一、属性名词的句法功能

二、“有+N属性”与“N属性十上”的语义语法特点

三、属性名词的判定标准

第四节单音反义形容词构成的属性名词

一、“AB”单音反义形容词组合的性质

二、“AB”类属性名词与其它属性名词的关系

三、“AB”类属性名词的语法特点小结

附录《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中的属性名词

第二章胴性指称论(下):两类胴性名词明确指称的方式

第一节“N属性主体斗N事物属性”与“V属性主体+N动作属性”

一、事物属性名词明确指称的重要方式:“N属主体+N事物属性”

二、动作属性名词明确指称的重要方式:“V属性主体十N动作属性”

第二节N事物属性的语义依附性与属性领属的特点

一、事物领属、关系领属与属性领属

二、三类领属关系的不同变换形式

三、属性名词不能用“的”字结构转指

第三节明确属性指称与“V属性主体斗N动作属性”偏正结构的成因

一、“V+N”偏正结构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N动作属性的语义依附性与“V属性主体+N动作属性”偏正结构的成因

三、与“V双+N动作属性”相关的歧义结构小结

第三章属性表达论(上):属性表达的类型及其表达形式

第一节属性值表达与属性特征表达

一、属性值与属性特征

二、属性值与属性特征的表达形式

第二节属性值的表达

一、数量短语和属性值的表达

二、序数词与属性值的表达

三、名词及名源性区别词与属性值的表达

四、用途功能属性值的表达与“V+N”偏正结构的

成因

五、“题词”、“炒蛋”等“V+N”式名词的结构类型

六、用途功能属性值的表达与动源性区别词

七、形容词与属性值的表达

第三节属性特征的表达

一、形容词与属性特征的表达

二、区别词与属性特征的表达

三、名词与属性特征的表达及相关歧义现象

第四节属性名词在属性表达中的地位及其隐现激活机制

一、属性名词在属性表达中的接口地位

二、属性名词的隐现与激活机制

三、属性名词与部分名词的隐现与激活机制比较

四、“NP+VP+AP”主谓主语句与主谓谓语句

五、汉语的音节韵律特点与属性名词的冗余使用

小结

第四章属性表达论(下):属性特征表达专题研究

第一节事物属性形容词与动作属性形容词

一、事物属性特征、动作属性特征与形容词分类

二、事物属性形容词和动作属性形容词的语法差异

三、动作属性形容词和事物属性形容词的判定标准

附录《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能作状语的形容词

第二节属性特征明确表达的需要与“A+N”区别词性结构的形成

一、属性特征明确表达的需要与“A+N”区别词的形成

二、属性特征明确表达的需要与区别词性结构“A单+N置性”

三、表属性特征语素的有无与区别词、属性名词的构成

四、区别词与区别词性结构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属性值或属性特征的询问方式“(有)多A”

一、“中性问”与“偏向问”

二、“中性问”与“偏向问”在确山方言中的形式差异

三、普通话中被“中性问”掩盖了的“偏向问”

第四节厨陆表达的错位组合与移就修辞格以及词义引申

一、移就格与普通定语的纠葛

二、移就与词义引申(3u)

三、移就与通感的界限

第五节非度量类属性特征的典型性与比喻句的形成

一、属性:比较和比喻的比较点

二、异质性不是比喻构成的必要条件

三、非度量类属性特征的典型性是比喻构成的前提

四、异质性的地位与比喻句的三种结构模式

五、比喻与比较的形式差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