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病历,可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参考。它是一本民间纪实资料,可供社会学家翻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言书,它想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杀的人说几句心里话。但愿它还具备报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愤怒焦虑所困的病人呼救。
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
——李兰妮
李兰妮,一级作家。
李兰妮病史
9岁 父母驻地调防,独自生活
14岁 静脉血管瘤手术
17岁 内分泌紊乱、胃下垂,住院半年
22岁 内分泌严重紊乱,住院三个月
1983夏 进入深圳某报社
1986夏 连续噩梦,初次看精神科
1988.12 右甲状腺癌全切除手术
1998.12 癌转移,再次手术
1999.3 癌转移,持续低烧、咳嗽不止
2000.2 获知患癌真相
2000.2.20 右甲状腺癌及颈部淋巴清扫手术
2000.5.12 又见可疑淋巴结,化疗
2001.12.17 又见可疑淋巴结,专家建议手术
2002.12.23 问诊,疑患抑郁症
2003春节后 确诊为抑郁症
2003.4.1 未下抑郁症定论。张国荣自杀
2003.4.2—12 连续梦到死亡,抑郁症状爆发
2003.4.12 四处问诊,希望排除抑郁症
2003.4.12 终于开始服用抗抑郁药
2003.4.20-21 自杀意欲极为强烈
2003.6 抗抑郁药开始生效
2003.7.30 立遗嘱
2004.3—5 抑郁症再度爆发
2006.12.13 淋巴结增生,医生建议手术
目前 抑郁症反复发作中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群, 他们是天使与恶魔的组合体 他们有着一颗最不愿伤害别人的心 他们有着最细腻的感情 却会在毫无防备之时突然变得不可理喻,变得危险可怕 如果运气不佳,周围的人也许会被他们锋利的爪牙刺伤、刺痛 他们找不到任何贴切的语汇形容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也找不...
评分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及早的发觉自己的抑郁症,当时我正上高中,是高三毕业班。 当我看到你的“抑郁症者对着阳台想要结束自己生命”这一段时,我想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确切的说,当时的我想过很多,想过要离家出走想过要自杀,离家出走是想要逃避当前的压力,自...
评分癌症和抑郁症哪个更痛苦? 让我说,我只想到了马克思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法。记得大学时一个教授说的话,如果,物质决定意识,那刑讯逼供的时候,身体一定会把秘密说出去。因为,身体是物质的,身体受不了这种痛苦,物质决定意识,意志到最后一定会屈服。 假想一下,你在...
评分《旷野无人》,本以为该是小说的名字。黑色的封面上一行小标题“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注定了是本厚重的作品。 或许是逃避的细胞再临近考试期间再次发作。过完春节后反而会在晚上花很多时间去读《旷》。到了考试周的时候就会在睡前读2-3篇。也许是因为书中作者...
评分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契机,说来也巧合,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期锵锵三人行,恰好请的就是李兰妮和另一个人,荧幕上的女子消瘦却还算精神,也许说话中气不足,但却俨然是个健康人的模样。在主持人介绍下惊叹于此女“病例”的丰富,也好奇于其意志...
看不懂的人说是流水日记,看得懂的人自然深有体会。
评分抑郁症患者日志,用生命在书写,以至身边出现了患者我特别理解他们
评分漫长又焦虑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初衷是好的,尽可能地保留整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行,对于研究者来说,应该也是有价值的。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没有巨大的耐心根本无法顶住这么多消极的碎碎念,读者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是一个作家在病中写下的文字,不要过分沉迷于它传达的情绪。本书每一篇分认知日记、随笔、链接、补白四个部分,但其实各自承担的功能并不明确。在这样的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引导读者在一个合适的情感涉入范围内阅读。ps最终还是弃了1/4.
评分所以少对抑郁病人说些自以为是的话,我解过自己的结都没有信心去解别人的,何况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呢。这本书并不适合抑郁的人看,会加重。
评分她说:我目前的任务就是活着,得癌症,得抑郁症,写点心理的东西,希望对以后的人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