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38年随母亲和弟弟逃往罗马尼亚,亲历了发生在罗马尼亚的大屠杀,曾先后在巴勒斯坦、法国生活过,50年代初定居美国,最后于1975年回到德国。他是最早借助于讽刺和荒诞不经的故事形容纳粹暴行的文学家之一,因此他的作品占有特殊地位。
2006年4月,为表彰希尔森拉特在文学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在其诞辰80周岁之际,《没有明天的夜晚-埃德加•希尔森拉特传》纪录片在德国电视台公开放映。
思虑很久才决定买来读,却不得不中途放弃。本质上是嘲讽与邪恶让我难以适从,露骨的描写,刻薄的文字和污秽的叙述让人不由得产生恶心之感。 二战期间的德国、犹太和苏联,落到具体人物所体现的卑微与狂热,无不显示出纳粹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可耻。只是主人翁似乎是个悲惨而畸...
评分书中的主人公无疑在扮演角色上是有很好的天赋的,从小时候开始他就能够很好的驾驭好自己的角色,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变得很自如。但是在书的结尾,主人公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个很难扮演的角色那就是他自己,自从从红军的手下逃脱或者说在纳粹失败了之后他就开始潜心准备把...
评分德语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多是艰深晦涩的,一方面源自国家品性及语言文字的特色,在文本上呈现出一种如同德国人般严谨深厚的文字肌理,另一方面,由于不可抹去的历史之伤,在这个混杂着害人者和受害人的国度,文学作品的题材多是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纳粹与理发师》并没有脱离...
评分《纳粹与理发师》写于1960年代末。此前,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出版过一部关于犹太隔离区的小说《夜》(1966),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美国的出版公司对他的创作颇有信心,并答应为他的下一步小说预付定金。希尔森拉特虽人在美国,但只用德语写作。...
评分摘自《都市消费晨报》 作者:赫塔•米勒 在我的老家,理发师是个掌权机关。我觉得是因为他的职业总和死人打交道。死人入棺之前,由他来剃发。 这理发师身材畸形,特别矮小,还顶了个大脑袋和一个驼背。他就住在我们这条街上,跟我家隔3座房子。他有一个皮包,...
神作!!!让人想起《铁皮鼓》《午夜的儿女》《百年孤独》,但可惜后半部力度消弱不少。。。
评分当时好想翻译这本书!
评分神作!!!让人想起《铁皮鼓》《午夜的儿女》《百年孤独》,但可惜后半部力度消弱不少。。。
评分神作!!!让人想起《铁皮鼓》《午夜的儿女》《百年孤独》,但可惜后半部力度消弱不少。。。
评分当时好想翻译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