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許氏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等領域有精深造詣,同時也嫻熟西方歷史,更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作品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西周史》、《漢代農業》、《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等近40部專著。
「我是誰?誰是他?」今天對何謂「中國」及「中國人」,我們都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原來在歷史上,「中國」及「中國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變動不居,要不斷通過與邊陲族群及其他國族的互動、交往,「異端」思想的挑戰,以及西潮的衝擊,才能夠使這兩個概念日漸明晰。這個對「中國」及「中國人」定義的歷史考察,正是史學大師許倬雲教授繼《萬古江河》後,在這部新作中的核心主題。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作者试图以一本小小书理清中华五千年内外变化流转的脉络,立意引人注目,但是终究没有实现。并不是说作者功力不够,作者乃是大师,晚辈哪敢班门弄斧,只是篇幅所限,许多东西只能浅尝辄止,读起来不痛快,不通透,许多章节就像是刚开了一个序篇,后面什么却都没有。所述内容庞...
评分草览"小书",时间之旅,意犹未尽,五味杂陈。吾辈的方向和道路竟是也真是如此盛大和艰难。"融入世界未来的共同文化,使其内涵更丰富,更开阔: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的宏图大业",这样的预判很有一番道理,是有前瞻性的,有远见的。 然而,如何实践这样一条道路,能够至少不误入歧途...
评分一口气读完,畅快至极。这样的视野,这样的探索,这样的文字,除了痛快,难有别的描述。 中国在今天的世界里,身份是什么? 这个问题,国关学界这几年也开始热烈讨论,但就事论事而已,偶尔能追溯到朝贡体系,已属不易。 许倬云的书,从夏商周开始。先是中国的中国,然后是亚洲...
评分一本九万字的小书,内容却落英缤纷包罗万象,许倬云老师胸中有宏大的历史棋局,轻松解释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及中国和外部的关系。吐血推荐给同龄人当枕边书,它能让你读过的历史课本成为废纸。他说:“其实我们都是蛮夷。”
评分一次讲座衍生出来的一本小书。作者对五千年国史、特别是民族史、交通史、社会思想史方面的概括,体现了强大的功力,有如钱穆论历代政治得失的通透。作者提出,中国自古至汉唐,尚有强烈的天下莫非王土,但到宋、明之际,中国已经是东亚列国体系中的一员。如果我们一味认为,184...
http://t.cn/zj7j1Iv
评分有点扯淡感觉。
评分后四章是精华,略失望,还是先生的另一本《说中国》更精彩。
评分框架很好,角度很高
评分三联版。对中国共同体的变迁历史的粗线条勾勒,视界恢宏,脉络分明,有助于读者形成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中国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