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原名趙振開,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一九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一九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住美國加州。其作品被譯成三十種文字,並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出版作品有《在天涯》、《失敗之書》。
李陀,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研究員,《今天》特約編輯。與黃子平合編《中國小說》年選(共四冊)、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台灣出版、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甚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裏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裏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来自博文:http://cunfu.info/2009/02/16/chou-qi-de-xiang-cun-qi-shi-nian-dai-shi-du/ 牛津大学版《七十年代》(因为三联版还未出来)通过淘宝网买到手了,花去108吊钱,还真是第一次花这么贵的银子买一本书,但当读完其中的两个人的故事,我便觉得它值了!以至于自己做了...
评分虽然整个八十年代不过是我的幼年和童年,但我很奇怪自己身上为什么带有那个十年的特有气质——理想,暧昧,茫然而又无畏。八十年代的任何一次大的事件我都知道,都和我的成长重合,但在个人记忆里,那与我无关。我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有人说时代的气息会在潜...
评分读《七十年代》,发现那会儿的很多人都很牛逼。比如赵越胜笔下一个叫唐克的,在72年,就知道“甲壳虫”呀、帕索里尼、罗伯—格里耶什么的了。还能自己动手攒音箱。所以说,中国也有人,玩儿出过“在路上”。这也就无疑证明了一个观点,就是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垮掉的一代“,...
评分这篇书评不是我写的,只是觉得算是个不同声音,就转来豆瓣了。 北岛和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是华山论剑的阵容,徐冰北岛阿城陈丹青王安忆张朗朗,蔡翔李零邓刚阎连科翟永明韩少功,严力柏桦范迁黄子平王小妮赵越胜。这书,用不着封面设计,三十个作者名头搁那儿,不战而屈人之...
评分书读到一半,我却想到朱学勤先生说过的一个故事: 当年除去插队的城里知识分子,还有本村本庄的回乡知青。他们成绩拔尖,走出农村的路,通常是靠每年的招工、招干、参军,那是天边露出的一丝希望。但自从来了城里集体户,这一丝希望就被堵住了。“九一三”事件后,这个集体户...
我终于终于终于 把这本书看掉了。。港版的繁体字就是舒服。
评分对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青年来说,文革甚至是汲取精神养料的一场盛宴。插队做知青和父母下干校都带来一场时间和空间极度自由的漫长阅读期,并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以供内部批判形式流传的西方文化。青春期少年,总能被禁忌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惊叹羡慕于今天,星星画展,藏在北京胡同那些沙龙里的青年人的浪漫朝气。也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所以精神阉割,太平盛世里反倒容易的多。跌宕年代成长的一代人,最后成大家的照理不该这样稀少,大概是被政治气氛牵引自成匕首,寒光一闪刺在愚昧时代的胸膛,但也不可避免地缺少更宏大的视野和关怀。
评分矫情,愚昧,无知,酸腐,一群土鳖
评分那些或自愿或被迫成为历史脚注的人们啊,你们让时代的脉搏振聋发聩.中国将往何处去? 原来我早已启程...
评分对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青年来说,文革甚至是汲取精神养料的一场盛宴。插队做知青和父母下干校都带来一场时间和空间极度自由的漫长阅读期,并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以供内部批判形式流传的西方文化。青春期少年,总能被禁忌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惊叹羡慕于今天,星星画展,藏在北京胡同那些沙龙里的青年人的浪漫朝气。也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所以精神阉割,太平盛世里反倒容易的多。跌宕年代成长的一代人,最后成大家的照理不该这样稀少,大概是被政治气氛牵引自成匕首,寒光一闪刺在愚昧时代的胸膛,但也不可避免地缺少更宏大的视野和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