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原名趙振開,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一九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一九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住美國加州。其作品被譯成三十種文字,並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出版作品有《在天涯》、《失敗之書》。
李陀,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研究員,《今天》特約編輯。與黃子平合編《中國小說》年選(共四冊)、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台灣出版、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甚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裏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裏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由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把那些恋恋不舍地沉浸在八十年代怀想中的读者抽离出来,那个年代在被不断地追忆中浣拭得那么干净明亮,一切都和王洁实及谢莉斯的歌声中表达的那样轻快而愉悦,我们乐于回味其中,因为她单纯、向上、积极、充满理想。但是这些怀想是割裂...
评分来自博文:http://cunfu.info/2009/02/16/chou-qi-de-xiang-cun-qi-shi-nian-dai-shi-du/ 牛津大学版《七十年代》(因为三联版还未出来)通过淘宝网买到手了,花去108吊钱,还真是第一次花这么贵的银子买一本书,但当读完其中的两个人的故事,我便觉得它值了!以至于自己做了...
评分这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好的合集。 这是我近些年看过的回味无穷的一本书。 这里面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历史。
评分这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好的合集。 这是我近些年看过的回味无穷的一本书。 这里面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历史。
评分书读到一半,我却想到朱学勤先生说过的一个故事: 当年除去插队的城里知识分子,还有本村本庄的回乡知青。他们成绩拔尖,走出农村的路,通常是靠每年的招工、招干、参军,那是天边露出的一丝希望。但自从来了城里集体户,这一丝希望就被堵住了。“九一三”事件后,这个集体户...
矫情,愚昧,无知,酸腐,一群土鳖
评分看完感叹的确,若不是70年代有那么一大波文人画家的洋人名字在这些青年里魅化封神,或许就唤不来一致启蒙的80年代了,所谓“西边出了个绿太阳”。说到各人文章,虽说陈丹青也有味道,北岛也行板如歌,阿城也能逗敢捧,邓刚也hard-boiled;然而只有张郎郎一篇到达了传奇的境界,是最幽暗的谷底也是最眩目的高潮。见证了时代最独特高贵的灵魂,也经历了永恒的聚欢离愁。
评分离得好远;看完之后,却突然想找个女朋友,一起坐在我家的飘窗上,看窗外远处的长江,投下月的碎影。不过,北方移民果然不懂四川话,“超哥超姐”被误为“操哥操姐”,这麻烦可就大了。|||“一代代的文明教主,看来都不大考虑鸡瘟之类俗事”;“朝露,翠岭,鹧鸪声从深壑间歇传來,灯油尽了,熄灭前,火苗忽然那么一亮,轻轻炸响,还有,雨后暴涨的山溪”……
评分不认同一些评论的批评。李陀在序言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段历史记忆是知识界和文化界的角度,因此所谓“贵族诉苦”并不存在,个人背景相似而已。我在书中我读到了真诚的文字,回忆和反思,看到每篇文字都忠于作者本人。这不是伟光正的党史,而是每个人老实的回忆。同时在书中也没有读出编者刻意划分出一个界限,或者以一个精英集团姿态出现。批评者的思维停留在以前,我们对待历史总是带着习惯性思维去判断,在现有的固定语境下去评价,不能跳脱出限制。比起批评他人是否有资格主编,或许更应该借一代集体的回忆为契机 反思评判这段历史本身的意义。题外话是我觉得历史在课本中被描绘篡改面目全非,有更多这种书对于时代,对于受教育者,或者普通大众来说都是好事。
评分质量有些参差不齐其实,但为了偶像还是好评。那个时代的工厂真是藏龙卧虎!而且好像尤以钳工和锅炉房的师傅最为厉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