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写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中东欧当代史专家,著有《波兰革命》、《档案:一部个人史》、《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等。
这是一部跟乔治·奥威尔或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令人不安且具有道德挑战的私人叙述,只不过这里讲述的全部都是真的。★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梁文道专文导读“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叫人毛骨悚然;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书写勇气与美丽;人性无解之谜,魂萦梦系,永远挥之不去。——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20世纪伟大的谍报小说家)★(本书)回忆加顿艾什本人与恐怖的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交手的亲身经历。从来没有一个族群受到如此严密的监控,即使是在胡佛麾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时期也望尘莫及。《档案》生动地还原许多恶质的人形怪兽,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紧地盯着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坠地的时候。——亚瑟·米勒(Authur Miller,20世纪最知名的美国剧作家之一)★《档案》一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加顿艾什追踪许多当年持续跟踪、监视并密告他的人,本书因此更接近惊悚小说的味道,然而,较惊悚小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档案》所述皆为真人真事!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完美融合谍报惊悚小说、冷战史、自传与哲理思索于一书……笔触优美,探讨严肃而不失幽默讽刺。
——《英德书评》(British-German Review)★《档案》重现20世纪80年代中欧变化的手法,从未见于其他任何书籍。这是一本传家之作,当我们的子孙问起中欧共产主义政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当他们怀疑优美的英语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答案就在《档案》之中。
——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作者的行文虽然略显跳跃,而且时空转换频繁,但行文还比较通俗易懂。结尾立论由德国转向英国,对个人自由和隐私被技术和政治原因侵犯的担忧不无道理。 对于有类似经历的中国人来说,斯塔西的感受尤其感觉特别。希望有一天我们也会有机会如东德民众一...
评分 评分为什么有人是施陶芬贝格,而有人成为施佩尔? 当有人在鼓励告密文化的时代生存时,可以将顺应时代为恶归咎于时代道德认知的错乱,甚至冒以大义凛然的理由为自己抢占制高点。可是我们可以为自己不勇敢的行为找出诸多理由,但绝不能否认那些勇敢者的勇气,也不能不承认自己的懦弱...
2020.1.30
评分“记忆与想象组成过去的一体两面”,这本书的最迷人之处,在于那些超越政治与历史,而转向个体之过去的时刻——那弥漫着记忆与想象迷雾的时间幽谷,那一个个已如梦境的现实,那一扇扇展览“过去”的玻璃橱窗。我们毫无疑问地活过,但那是一个从一至终的持续过程吗?还是一个个被头脑缝合的断裂碎片?
评分在琐碎的叙述之外,需要读者去构想的才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体制下的“不自由”和“恐惧”。对线民的逐一描写就像是对个体的问责,最终探讨还是滑入了“平庸之恶”这样的领域中。光是从这出发还不足够啊。
评分“记忆与想象组成过去的一体两面”,这本书的最迷人之处,在于那些超越政治与历史,而转向个体之过去的时刻——那弥漫着记忆与想象迷雾的时间幽谷,那一个个已如梦境的现实,那一扇扇展览“过去”的玻璃橱窗。我们毫无疑问地活过,但那是一个从一至终的持续过程吗?还是一个个被头脑缝合的断裂碎片?
评分再版了,广师大版没有了只买到kindle版,这次换了出版社就补上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