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黃昏

紫禁城的黃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作者】:

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

齣生於英國蘇格蘭。先後就讀於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瑪格德琳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1898年被派往中國。1919年被聘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教師;1924年溥儀被逐齣宮後,不再擔任該職。著有《儒學與近代中國》《佛教中國》《紫禁城的黃昏》等書。

【譯者】:

高伯雨(1906—1992)

原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有林熙、秦仲龢、溫大雅等,廣東澄海人,香港著名學者、散文傢,以諳於掌故馳譽香港文壇。曾留學英國,主修英國文學。迴國後,在上海工作,抗戰期間迴港,為多傢報社寫專欄,並創辦《大華》雜誌。集結齣版的作品有以“聽雨樓”命名的文集五種,譯注有《英使謁見乾隆紀實》《紫禁城的黃昏》。

出版者:世紀文景 x 活字文化 /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英]莊士敦
出品人:活字文化
頁數:317
译者:高伯雨 譯注
出版時間:2019-10
價格:6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0815812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溥儀 
  • 莊士敦 
  • 曆史 
  • 近代史 
  • 紫禁城的黃昏 
  • 中國曆史 
  • 高伯雨 
  • 清代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紫禁城的黃昏》在摘得九項奧斯卡金像奬的電影《末代皇帝》中齣鏡和被提及,它也是該電影的創作藍本。

★從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國近代史,與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互為印證。

★掌故大傢高伯雨譯注,從多方角度辯證性地評述原文。

★兩百多條譯注,近百張插圖,生動還原曆史。

莊士敦在中國生活瞭三十餘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通”。1919年—1924年,他身為溥儀的英文老師,見證和參與瞭溥儀所經曆的一係列浮沉奇遇。在這本“目擊身經”的實錄裏,莊士敦不僅書寫瞭末代皇帝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的身世,也藉此勾連起從義和團運動到袁世凱稱帝、張勛復闢、馮玉祥兵變等諸多重大事件的中國近代史。

譯注者高伯雨對書中提及的各個人物生平和風俗習慣都十分熟悉。全書包含兩百多條譯注,道齣曆史的諸多隱秘細節,為我們還原瞭真實而生動的時代麵貌。

——————————

倉皇顛沛之際,唯莊士敦知之最詳。今乃能秉筆記其所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溥儀

就全書“戲肉”,夾敘夾議,精彩非凡;查證引據,頗具功夫,令人佩服。——李敖

譯注簡直可以獨立當成一篇篇短小的隨筆來讀。我相信這是任何一種紫禁城的黃昏的中譯本所無可比擬的——藏書傢薑德明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宣告终结;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历史的组织形式从来不单凭某个时间点的质变、某个冰冷决绝的断裂。在这间隔的13年间,落幕的清王朝远未终结,它纠缠着易代生民的鲜活日常向前铺展,并时时由变幻风云的缝隙...  

評分

評分

評分

庄士敦是赞同复辟帝制的,他在《紫》中谈到的理由是:中国人的心智未开,共和意义不大。 于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当时的历史实情,到底是“深入人心”还是“心智未开”? 首先我必须承认,在只看到这个理由的情况下,我是愤怒的(毕竟不是什么好话)——即使我并未生活...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評注觀之有趣

评分

莊士敦是位紳士,秉承善意和尊敬,誠懇地記錄下瞭那個曆史時刻。高伯雨是精於考據典故的大傢,尤其清末民初一段曆史人物,言之鑿鑿,好書好版本。

评分

莊士敦挺有意思的,一方麵帶著濾鏡看自己的皇帝學生,恨不得復闢成功榮登大寶自己跟著光宗耀祖當個洋大臣;另一方麵,心裏又知道封建這套沒啥用,瞧不起還要搞特殊。一本書加上譯注,不小心就被啪啪打臉。要是多活幾年,莊大概得寫本修訂本來自圓其說瞭吧。。。

评分

沒想到自己工作的齣版單位居然也齣一版,時隔多年再讀,發現小時候錯過的段落,常讀常新。

评分

如果是日記整理就更好瞭,幾十年後開始迴憶 難免記憶有偏差 更何況莊士敦的帝師濾鏡還這麼重。從譯者口中能獲更全麵的事實,但立場未免太鮮明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