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年3月6日-),台湾译为贾西亚·马奎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马尔克斯1928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的又一力作,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他把一对恋人用一生时间的爱恋,描绘成了波澜壮阔的爱情史诗,而这个爱情史诗不过是由哥伦比亚的一对普通人来完成的。这部小说包罗万象地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爱情,忠贞的、淫荡的、花心的、转瞬即逝的和生死相依的;关于人类情欲的展示和对无望爱情的守候,没有超过这部小说的了。
“我们可以老了再相爱”,我忘了最初是从那听到的这句话了,只记得当时我正反复回味阿飞姑娘念叨的”再不相爱就老了”,总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然后在那个当口,我听到有人说:我们可以老了再相爱。那感觉忽然很棒,对时间的焦灼感好像如释重负。 差不多读到《霍乱时期的...
评分我不读书已经多年。前些天,一个朋友,我们时代最好最出色的写字者之一,向我推荐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前曾经读过《百年孤独》,被马尔克斯魔幻得虽然震撼但是迷糊。本以为《霍乱》也是一路货色。可是,据说,在《霍乱》中“他果断放弃了“魔幻现实”的拿手好...
评分“一生一世。” 合上《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马尔克斯在角落里偷笑。 两年前读完这本书,就觉得有哪里不对。再读一次,彻底感觉被马尔克斯耍了——这本所谓的“爱情的百科全书”,哪里是在写爱情呀。 一个叫佛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文艺青年,看上了一个叫费...
评分世间的翻译,从来没有什么“最高”。那些无论自吹还是他吹所谓史上最牛叉者,无论林老师还是李老师,纯是瞎扯。 额看来,真正的好翻译,很简单,大体就是你既然能翻过来,当然必须还能够还(读huan)回去。 翻过来,新语言能将书里的味和趣能讲的如原书;又还能翻回去,同原文大...
评分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讲衰老的故事,越看到后面越不然,我从中读到了对爱情的深刻探讨,什么是爱情?她是否真的存在,抑或根本就是虚构出来的?这是不是生活所必须的? 今天早上醒来忽然想起,文中最开始那个自杀的摄影师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在后面继续讲述,而之前却做...
昨天人民公园,在以前的那条长凳上读完。合上书的那一瞬,抬头是温暖的阳光,幽静的小道,仿佛还是大树猫牵着我的手在叙叙说着,温柔地看着我。外面繁华尽布,噪杂不断,隔街就是一直去的大光明,记得有此看电影一对老夫妻就坐在后面,当时大树动情地说我们老了也要这样,还要来大光明。虽然千山阻隔万里远,这样的异地已经两年了,幸福的日子就从今年开始,以后还会一直下去,而且要用一辈子来印证。
评分昨天人民公园,在以前的那条长凳上读完。合上书的那一瞬,抬头是温暖的阳光,幽静的小道,仿佛还是大树猫牵着我的手在叙叙说着,温柔地看着我。外面繁华尽布,噪杂不断,隔街就是一直去的大光明,记得有此看电影一对老夫妻就坐在后面,当时大树动情地说我们老了也要这样,还要来大光明。虽然千山阻隔万里远,这样的异地已经两年了,幸福的日子就从今年开始,以后还会一直下去,而且要用一辈子来印证。
评分翻译的有点拗口~
评分大师如马尔克斯,才能将费尔米纳、阿里萨和乌尔比诺三人间的婚姻与爱情、死亡与遗憾等红尘中持续到我们死亡的折磨,在摒弃了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之后,仍然能写出史诗般的经典。费尔米纳是个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她的独立意识注定了她与寻常妇女不同,她穷其一生辗转于女性与母性、自由与家庭等矛盾中不能解脱。这是一个《围城》般的讨论。婚姻是什么?婚姻是爱情的霍乱。爱情是什么?爱情什么都不是,但它也会让一切变得和它一般不值一提。
评分人性之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