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朱科 微信公众号:书评之乱 2012年12月,作家孙甘露做客崔永元当时在央视的节目《小崔说事》,批判当下娱乐的变异的文化工业。主持人在节目里念了一篇孙甘露的文章《让能够娱乐我们的人来娱乐我们吧!》 “在我的少年时代,看电影属于聚众之一种。好几百人凑在一块,嘻嘻...
評分2011年3月份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那时候我正好在家。那天上午,我拎着相机独自来到镇上,试图拍下一些照片。我走过造纸厂,拍下了一张它的围墙,它还在运转,烟囱里冒出黄色的烟。我记得读初中时骑自行车上学,经常会在路上看到载着干稻草的拖拉机,稻草堆得老高,远远超过拖拉机...
評分有一种渴望叫认同 ——读彼得·海斯勒的《奇石: 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禾刀 先说点题外话。虽然这只是一部作品合辑,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如果剔除那几篇无关中国主题的章节,兴许更能从中品味到别有的韵味。 中文名“何伟”的彼得·海斯勒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审视...
評分6月14日给何伟发去一封电邮,列了10个问题,3天后就收到回邮,答得极认真,让我有点意外。花了很多功夫把英文翻成中文,贴在这里是想让更多读者看到和交流。 1、问:首先想知道,您现在正在埃及吗?从观察中国到观察埃及,您的感觉有什么变化?有哪些经历是您预料到的...
評分2011年3月份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那时候我正好在家。那天上午,我拎着相机独自来到镇上,试图拍下一些照片。我走过造纸厂,拍下了一张它的围墙,它还在运转,烟囱里冒出黄色的烟。我记得读初中时骑自行车上学,经常会在路上看到载着干稻草的拖拉机,稻草堆得老高,远远超过拖拉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