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1909年生,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能写曲、填词、亦工诗。原籍安徽合肥,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苏州。上海光华大学毕业。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1956年与俞平伯创立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多种。写有诗词近百首,散文多篇。出版《书的故事》、《多情人不老》,并自编家庭刊物《水》本书是她绝大部分散文的结集。
《曲终人不散》作者张允和生于合肥名门世家,其曾祖张树声跟随李鸿章打仗出名,是著名的淮军将领,官做到了直隶、两广和两江总督。 张允和有姐弟十人,受其父张武龄的影响,从小都接受中西文化的教育,后各有所成。其中四姐妹(大姐元和、二姐允和、三妹兆和、四妹充和)又都与文化名人结姻缘,因而更加闻名中外。她们的夫婿依次是昆曲艺人顾传玠、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从文和汉学家傅汉思。 张允和写自己及其家事的文章,散见于她和兄弟姐妹合办的家庭杂志《水》、几本旧作和与丈夫周有光合著的集子里,未曾集中出版过。今年是张允和逝世六周年和冥寿一百
张允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四姐妹分别是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里都带有“两条腿”。感觉张允和也是四姐妹中最美的一位。张家是与李鸿章家族齐名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是一位受新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与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
评分书中有一篇《不须曲》中写:我们不敢唱昆曲,连笛子都没有人敢吹,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时间是1978年。初看时疑惑,怎么会不敢呢?敢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又看允和的《昆曲日记》其中时间分为了两段1956-1959和1979-1985,中间有二十年空缺,正好包含了那所谓“不敢”的十四...
评分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林易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271730/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阅读张允和文集, 让时光在优雅和美丽中回旋。” “张家四姐妹"的名声很大,美女加才女,提起的人都是赞不...
评分小四妹回来了,妈妈就派我当她的小先生,因为我比她大四岁。大姐教大弟宗和,三妹教二弟寅和。三位小先生很来劲。妈妈买了蓝布,教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书包。书包做好后,三位小先生都认为得替学生起个学名。每位小先生都对自己的学生特别巴结。尤其是我,我认为我的学生...
评分先下结论,允和先生文字多俏皮,但不灵动,颇自得,难得笔耕不缀,难得多情到老。 看到标题,即想起章的《往事并不如烟》,两书亦颇为有缘,如两位先生一为昆曲、一为戏曲,又如储安平先生与张先生为光华同学,冥冥之中自有缘法。 一夜读完,只能叹道,人贵初心不改。一则,人...
一个会生活也懂生活的老太太
评分即使在困顿中,依旧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生命不息。虽然不是人人可以如传奇般活过一生,然而传奇的精神却跌宕留存于每颗凡人心中。
评分读完流动的斯文,来读这个,这本是从图书馆借的。大家都在说允和和周有光的爱情是多么有岁月的美好,然而我感觉允和完全也可以说是被婚姻耽误了的,允和自身的才气与底蕴真的可以走的更远,婚后丈夫忙于工作常常不在身边,她肩负起了家中的日常琐碎的责任,慢慢失去自己耀眼的光辉,是这样才成就了周。
评分读完流动的斯文,来读这个,这本是从图书馆借的。大家都在说允和和周有光的爱情是多么有岁月的美好,然而我感觉允和完全也可以说是被婚姻耽误了的,允和自身的才气与底蕴真的可以走的更远,婚后丈夫忙于工作常常不在身边,她肩负起了家中的日常琐碎的责任,慢慢失去自己耀眼的光辉,是这样才成就了周。
评分温暖又不无厚重感的叙述,即便描述文革也是悲悯惋惜多过伤痛自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