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辨》记录了那场波及整个业界的“新闻摄影组织加工与摆布问题大讨论”,因由何在,结果如何?为后来埋下了哪些伏笔?那些“合理地”组织加工出来的“新闻照片”,何以大行其道?身背相机、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各种体面场合的摄影记者,到底是“摄影干部”、“无冕之王”,抑或仅仅是候着听差“照相的”?
照相机,作为现代性的工具,一柄双刃剑,在为新政权服务的过程中,是如何被操控者掌握,而又伤及自身的?在东西方对峙的背景下,对待外来影像文化,哪些人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们是先觉者,还是叛逆之徒?
囊影像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否最终建立起来?在所谓的世界摄影史中呈现什么样的独特景观?
单位里新来了一位摄影师,一九五五年生,留学日本专习摄影十余年,对以“大跃进”为典型的中国新闻摄影的种种让人哑然的疴疾,他的思维与我不同,俨然一部国运编年史,述自甲午海战,煞尾于蒋经国赴上海铁腕整治通货膨胀,最后得出结论:在那“一天等于二十年”的特殊岁月...
评分本书入围新浪中国好书榜拉!http://book.sina.com.cn/z/haoshubangvote/index.shtml
评分时至今日,中国影像文化何以成为现今的模样?是自然天成,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根源?那些“合理地”组织加工出来的“新闻照片”,何以大行其道?它与半个世纪前那场照片加工与摆布问题的争论有着怎样的勾连?半个世纪后,那段特殊岁月里的摄影痕迹是否还在现代数码感光...
评分何止是影像,文字乃至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有被“加工组合”的嫌疑。就其根源,后人看此书,联想到书中的年代,难免会有些轻而易举的想象。但是如今呢,我们也是深陷同样的困境而不知吗? 再就其根源,如果每个人看到这些“加工组合”的信息,去深究一下,去独立思考一下,也许能看...
评分“我一直认为,在中国要当一个好的摄影记者,有两门课不可或缺,即你必须知道那些好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你必须知道那些假照片是如何造出来的。。。。。。。那一年带新闻摄影界在局限与桎梏中展示的荣耀与耻辱,一直延续,影响至今。” 引用书的背面某人的话.
ps由来已久啊。
评分关讲述1956-1959年中国新闻摄影的争论和斗争,关于假作的发布过程,时代的价值观,个体抗争的失败,都有很多独家的资料和解读。但是编排不够好,读起来节奏混乱,本应该有更大收获的。
评分一场在工具论为大前提下的关于新闻摄影的话语革命。美即媚俗,言说即站队,这场革命最后产生的成果到底是空洞。
评分03年当布列松见到40年前的“批判材料”时,几乎是大声嚷着说道:“我当时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呀, 难道中国不知道我是共产主义者吗?我真的是共产党员啊!尽管我并没有领到党证......”他似乎十分不解:“怎么会是自己人批判自己人呢?”(p244)/世界上的所有新闻图片毫无例外地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p256)
评分说了,潜规则是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