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奥地利作家。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01年考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转修法律。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1917年患肺结核,1924年病逝,年仅41岁。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其作品都是在业余完成的,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他一生给后人留下的主要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审判》(1914—1918)、《城堡》(1922)和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美国作家W·H·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由此可见他的文学地位。
一天夜里,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子里投宿,因无城堡统治者伯爵的居留许可证,没有肯收留,几经周折,才允许暂住。他千方百计想进入城堡,或者希望得到村民的认同,在村里合法地安顿下来,但他到处碰壁,不为村民所接受,他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荒诞的现实,他始终只是个“局外人”。到了第六天他还是没能进入城堡。小说描写普通人与封建当局的严重对立,揭露封建统治机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主义作风。
又有一个同事从德国出差回来了。吃午饭的时候,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清冷的、几十年也许都不会有什么变化的街道,还有那德国特有的潮湿阴冷的天气。同事Y总结得比较直白:做德国人多没意思啊,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没错,要是把俺搁那儿搁个一年半载的,准会憋疯。但是回头想...
评分《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写于1922年,彼时他的生命还剩下最后两年。如果说稍早的《审判》尚且是一部初具“卡夫卡风格”的小说的话,《城堡》则已经是一部带有鲜明的、成熟的“卡夫卡风格”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城堡》也成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难读、最难理解的一部。 ...
评分首先说明一下,我读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赵蓉恒译的那个版本。赵先生可能是个比较学究、严谨的德语译者,所译的文字谨遵西式语法的习惯,大量有板有眼的定语词句叠加在一起构成一长串的句子,随处可见的破折号、双逗号插入语,阅读起来颇费神,倒反保留了德语那夸张的严谨...
评分《城堡》至少拥有两套当局:真实存在的当局,以及众人想象中的当局。然而真实存在的当局过于庞大,且几乎从不现身,想象中的当局甚至更为庞大,其基础仅仅建立在对真正当局雪泥鸿爪式的议论之上。至少在村子里,对当局的议论是如云雾般全面笼罩下来的猜测的集合体,而这种层层...
评分严彬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插图本”)正文有二十章,另外还有附录六章。有人说,K在小说中最后将会死去。关于这点在二十章正文中没有说明——卡夫卡也许根本没有完成小说……他留下了一些其他碎片,包括被出版者取名为“异文”置于小说“...
虽然大段大段冗长的对白让这本书显得非常艰涩难读,但卡夫卡对于一个光怪陆离、庞大而腐朽的官僚体制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的。印象最深的是,阿玛莉亚的父亲因女儿拒绝索尔蒂尼的挑逗而不断寻找城堡的官员,以求获得宽恕的情节,这自然而然让我这样的中国读者想起闹市街头那些无助的上访者。
评分事物的心
评分???
评分豆瓣简介是个p
评分给三颗星是因为没读懂。卡夫卡可能只是想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耍人玩儿,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试试。作者是全知全能的神,看着笔下可怜的人们无助的样子一定相当愉悦,至少我是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