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理智与情感》在简·奥斯汀的众多作品中,虽不是最负盛名的一部,却是她写作生涯的处女作,表现了她对周遭环境的敏锐观察,也反映了作家个人成长、生活的许多经历。《理智与情感》的故事架构大致是以两个性格迥异的姐妹为主体,以围绕在其身边的人、事、物之间的情感交缠而展开:姐姐艾丽诺沉稳理性,妹妹玛丽安感性热情,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中,作者反复以相似境况对照两姐妹处世的态度,进而探讨不同个性所导致的不同命运与人生经历。
正如奥斯汀在她多部作品里所呈现出的氛围,《理智与情感》亦热热闹闹地突显了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英国上层社会的风俗人情,及其对婚姻情感的价值取向。读者在投入故事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喜时,也将能同时浏览早期英国社会的多种风情。而简?奥斯汀细腻深刻的刻画与描写、诙谐轻松的讽刺功力,大大地增强并突显了《理智与情感(插图本)》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间,她的小说题材大多围绕乡间体面人家的婚恋之事展开,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狭小的田园世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让奥斯丁异常熟悉的小天地却为我们展现了女性幽微的感情世界。她的小说在英国一轮轮“趣味革命”中经久不衰,原因就在...
评分有人说,每个人都要经过三段感情经历才能学会爱得从容自得,悦人悦己。 初恋时,大都懵懂无知,只知道享受心动感觉的撩拨和爱意流动的小小喜悦。这时的爱,更多的是自恋;爱人,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太过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每一分爱的付出都是小心翼翼,生...
评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的前言里告诉他的读者:“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简奥斯汀笔下的玛丽安,在《理智与情感》一书中扮演情感角色的姑娘。 爱情是一种心愿,你不能在大街上走走看看就说他没有,因此你要有这样...
评分 评分十七岁那年,我在家乡小城的图书馆借到《傲慢与偏见》,时至今日,我仿佛还能够闻到那本牛皮纸包装的旧书散发着的潮湿味道。 三十七岁,我读完《诺桑觉寺》。 她的书陪伴我走过了从少女到中年妇人的里程,她似乎一直静静的站在角落里,冷冷的注视着我身边发生的一切,从不做声...
简奥斯丁的处女作。隐隐约约有点少女的文风。
评分“艾丽诺没有回答。她心想,一个才貌出众、多愁善感的人,却因经济过早独立而染上懒散奢侈的恶习,对其一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人情世故使他变得奢侈虚荣,而奢侈虚荣又让他变得冷漠自私,更因此失去了真正的爱情。每一个错误都引他走向罪恶。也使他受到严惩。他曾不顾道义、情感,不计一切地摆脱了爱情。一旦失去后,却又千方百计回过头来追求。”
评分差了一点,比起傲慢与偏见
评分“艾丽诺没有回答。她心想,一个才貌出众、多愁善感的人,却因经济过早独立而染上懒散奢侈的恶习,对其一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人情世故使他变得奢侈虚荣,而奢侈虚荣又让他变得冷漠自私,更因此失去了真正的爱情。每一个错误都引他走向罪恶。也使他受到严惩。他曾不顾道义、情感,不计一切地摆脱了爱情。一旦失去后,却又千方百计回过头来追求。”
评分“艾丽诺没有回答。她心想,一个才貌出众、多愁善感的人,却因经济过早独立而染上懒散奢侈的恶习,对其一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人情世故使他变得奢侈虚荣,而奢侈虚荣又让他变得冷漠自私,更因此失去了真正的爱情。每一个错误都引他走向罪恶。也使他受到严惩。他曾不顾道义、情感,不计一切地摆脱了爱情。一旦失去后,却又千方百计回过头来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