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学术转型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1 何谓学术转型
1.2 学术转型与文化转型的关系
1.3 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
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
2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若干问题
2.1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问题的学术考察
2.1.1 缘起:“文学主体性”大讨论的思想背景与争论焦点
2.1.2 本质: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之争
2.1.3 辨析:从动物性、人性到主体性的哲学追问
2.2 重估“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说
2.2.1 由“双重变奏”与“失落与回归”引起的一场思想争论
2.2.2 有关“双重变奏”说的几种批评意见及其主要逻辑缺陷
2.2.3 关于“双重变奏”说的思想局限与理论重构
2.2.4 “失落与回归”说的历史迷误与现实途径
2.3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3.1 “近代性”还是“现代性”:讨论缘起与主要观点
2.3.2 从“理想的现代化”到“反思的现代性”
2.3.3 有关现代化与现代性的逻辑起点与思想内涵
2.3.4 余论: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审美现代性差异
3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考察
3.1 “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反思与实践
3.1.1 “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提出与内涵
3.1.2 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四种批评观
3.1.3 关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四种批评观的学术辨析
3.1.4 两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著实践与比较评价
3.2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学术透视
3.2.1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发起与形成
3.2.2 “重写文学史”的史观理念、重点、目的与原则
3.2.3 关于对重写文学史观的局限性与理论缺陷的反思
3.2.4 重写案例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原著本与修订本比较
3.2.5 重写案例2:两部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比较评价
3.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问题与学科建构
3.3.1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状况与存在问题
3.3.2 “近代”“新”“现代”“当代”“新时期”概念谱系之流变
3.3.3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概念的谱系重构与命名
3.3.4 从共识出发: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趋向
4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4.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流变特征
4.1.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
4.1.2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阶段性特征与基本格局
4.1.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观的运演流变
4.2 新时期文学批评“热点”扫描与问题分析
4.2.1 新时期文学批评热点形成的思想背景与主要内容
4.2.2 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的四种类型与基本特征
4.2.3 新时期文学批评状况的基本评价与总体思考
4.3 重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考
4.3.1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形成的三大传统
4.3.2 从哲学思维方式重构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4.3.3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转型的三大主要思想路径
4.3.4 关于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三个理论化特征
5 鲁迅研究
5.1 “非鲁史”的历史描述
5.1.1 建国前“非鲁派”的三种类型及其评析
5.1.2 新时期“非鲁”的原因分析与过程简描
5.2 鲁迅研究的问题分析与出路
5.2.1 “非鲁史”上的七种代表性观点及简析
5.2.2 从研究框架演变看鲁迅研究的基本出路
6 结语:学术重估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6.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框架的五次变迁
6.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学术脉络
6.3 从学科结构调整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位置
6.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7 附录: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变迁(1976-2001年)
7.1 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谱系与学术历程的描述框架
7.2 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简要特点
7.3 前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7.4 后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7.5 从海外“汉学”到海外“现代中国学
7.6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7.7 海外与我国港台地区对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影响
7.8 我国对海外与我国港台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译介与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