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首屈一指的道德哲学家,提出的思想实验与科幻小说雷同,竟几乎被媒体和大众遗忘
????维特根斯坦式的天才、谢耳朵式的怪人,如何仅凭本科文凭在英美TOP文科院系无课时要求干到退休?
????从人格同一性到道德客观性,从《理由与人格》到《论重要之事》,完整记录帕菲特哲学的发展
????哲学压倒生活,天才变为负担,理论大于生活的人生是否值得一过?
如果你钻进一台远距离传送机,身体被分解为原子,然后再在火星上的另一台传送机里重新组装,从里面出来的那个人还是你吗?如果你的大脑被切成两半,平分给你的两位各需要半个大脑的孪生兄弟,当你的两位兄弟从病床上醒来,他们还是他们自己吗?你又去了哪儿?
提出这些离奇的思想实验的知名哲学家,帕菲特,在意的不仅是个人同一性(是什么让我之为我),他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影响我们对乐善好施行为的看法;他更希望证明,道德理由像一张桌子一样,有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客观事实。
如果有幸上过他的课,你一定困惑这人是不是疯了:他给每一位学生的课程论文的回应,比学生应付了事上交的正文还长。给同行文章的回应,很可能让后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采纳他的意见再把他列为第一作者——虽然他会断然拒绝你的善意。
这样纯粹、慷慨但不通人情的智者,应该如何在等级森严、人情复杂的学院中保持自己的风格与志趣?他是怎样没拿到任何哲学学位或博士学位,却能完成考核、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哲学到退休——虽然险些被迫跑到美国打“学术零工”的?
本书作者大卫·埃德蒙兹是知名哲学普及者、播客人,也是德里克·帕菲特及其妻子珍妮特·理查兹的弟子,他用这部传记带领普通读者进入帕菲特的思想世界,梳理帕菲特的人生轨迹和几乎耗尽帕菲特后半生的哲学思考。这部传记证明了,帕菲特不只是哲人中的哲人,也应该成为一支标杆,让寻求真理的同路人看到希望。
大卫·埃德蒙兹(David Edmonds)——著
哲学博士,牛津上广实践伦理学中心杰出研究员及顾问研究员,BBC纪录片制作人,哲学的公众传播者,播客Philosophy Bites的联合创办人。除本书外(合)著有《女思想家》《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维特根斯坦的火钳》《卢梭与休谟》《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等。
葛四友 宋学芳——译
葛四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规范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目前兴趣在于帕菲特的道德哲学研究及相关著作的翻译,发表有20来篇学术论文,著有《正义与运气》、《分配正义新论》,除本书外(合)译有《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学》和《论重要之事》等。
宋学芳,山西山阴人,华中农业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现为武汉大学工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负责科技查新和学科服务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填写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问卷调查。不久,在2022 年底,我收到了该社2023 年春季图书预告。翻阅书目时,一本帕菲特的传记映入眼帘,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埃德蒙兹。他曾撰写多部学者传记和哲学普及图书,包括广为人知的《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以及《你...
评分首先,我得承认,他不仅思考深入,人也挺帅的——照片里的他那种“哲学家气质”,在当时的学术圈里恐怕也不多见。 我身边有一位深入研究过1970-1990年代哲学家的好朋友。那天我们聊起帕菲特,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帕菲特是哲学界的隐形巨人,他的理论突破足以改写伦...
评分本文来自 FiveBooks 和奈杰尔·沃伯顿的对谈,与谈人是网站的Deputy Editor,Cal Flyn。沃伯顿从2023年出版的哲学书籍中选择了5本年度最佳,《帕菲特》为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沃伯顿与《帕菲特》的作者大卫·埃德蒙兹是老搭档,共同主持了哲学播客Philosophy Bites,二人均...
评分本文来自 FiveBooks 和奈杰尔·沃伯顿的对谈,与谈人是网站的Deputy Editor,Cal Flyn。沃伯顿从2023年出版的哲学书籍中选择了5本年度最佳,《帕菲特》为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沃伯顿与《帕菲特》的作者大卫·埃德蒙兹是老搭档,共同主持了哲学播客Philosophy Bites,二人均...
评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填写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问卷调查。不久,在2022 年底,我收到了该社2023 年春季图书预告。翻阅书目时,一本帕菲特的传记映入眼帘,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埃德蒙兹。他曾撰写多部学者传记和哲学普及图书,包括广为人知的《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以及《你...
真正的从小开始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敬佩但不羡慕的生活。印象深的是帕菲特1月2日凌晨去世,1月1日还做了一整天工作,向《哲学与公共事务》杂志寄去了一篇关于未来人口文章的草稿,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p59:有一些人也从伊顿公学寄给妹妹乔安娜的信件保存了下来,应去掉“人也”。
评分大概在正文三分之一处才开始正式聊他的哲学内容。读完后并不觉得这个人很怪,包括很多被作者或者译者提及的“怪人”行为,我都觉得,这挺正常吧(?)。读一本传记的好处是能够串联起很多其他有所了解或者印象的人物,比如珍妮特·理查兹,伯林,伯纳德·威廉斯,西蒙·布莱克本……看到了更为具象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来往细节。
评分补录
评分真正的从小开始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敬佩但不羡慕的生活。印象深的是帕菲特1月2日凌晨去世,1月1日还做了一整天工作,向《哲学与公共事务》杂志寄去了一篇关于未来人口文章的草稿,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p59:有一些人也从伊顿公学寄给妹妹乔安娜的信件保存了下来,应去掉“人也”。
评分飞速翻过,有意思的点,正如作者概括的,帕菲特的前半生都是生活,后半生只剩哲学,给我一种硬生生把自己拗成康德的感觉。但是现在我好像不再对这样的做法肃然起敬了。哲学部分不知道是作者写得不细致还是我自己缺乏背景知识没看进去。有一点心有戚戚,说帕菲特不注意保护原创性,有新idea都到处和人分享讨论,但是他的这种信任没有被任何人利用过。让我也为自己祈祷一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