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求理,博士,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在中国和美国从事建筑设计和教育,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等学校任职,目前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设计过住宅、剧院、教学楼、商场、酒店、度假村、纪念馆和科技园等多种建筑形式,并承担在香港和内地的政府和私人项目顾问等。
1999年出版中英双语著作 《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出版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推出英文著作《建造革命》。该书在海外广受好评。2007年出版 《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他的百余篇论文发表在亚欧美各洲的重要媒体上。其设计和论文在海内外多次获奖。
《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建筑的革命性变化,包括民族特征的演变和海外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影响,这些特点体现在老一辈和年轻建筑师的身上,通过建筑师的思考和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系统的整理。通过《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读者可以体验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中国建筑的深刻影响。
读着发现了可能的翻译错误。但手边没有英文版。 先在这儿记下来吧。 p.317 21世纪,中国希望客户通过一个更好的视角和更高的责任来从事建筑业,这需要更多富有远见、持久、稳定和创新的设计。真诚和严肃的设计和建筑将成为中国经济、现有技术和物质条件的基础,而不是单纯地...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看得太少,觉得作者的视角还是比较新的。这本书和《京华烟云》一样,是华人(国人)用英语写了再译过来的,很多资料、见解都没有看到过,一些观点可以说比较犀利,可能与不同的学术氛围不一样吧,推荐大家看一看,和大陆一些学者写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评分读着发现了可能的翻译错误。但手边没有英文版。 先在这儿记下来吧。 p.317 21世纪,中国希望客户通过一个更好的视角和更高的责任来从事建筑业,这需要更多富有远见、持久、稳定和创新的设计。真诚和严肃的设计和建筑将成为中国经济、现有技术和物质条件的基础,而不是单纯地...
评分初时拿到,就感觉到这本书的不一样,在众多建筑史书都在浓墨重彩的讲述古典西方建筑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时。对于20多岁的我,最想了解的还是关于身边的建筑的故事。 80年代之后开始的大规模建设,开启了建筑业的新高潮。 从第一代建筑师的生平观念再到第二代建筑师的本土化特...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看得太少,觉得作者的视角还是比较新的。这本书和《京华烟云》一样,是华人(国人)用英语写了再译过来的,很多资料、见解都没有看到过,一些观点可以说比较犀利,可能与不同的学术氛围不一样吧,推荐大家看一看,和大陆一些学者写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拆城墙就像在剥我的皮
评分文中错误较多。。。
评分资料大杂烩啊
评分报告文学式的...
评分informationa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