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
生於上海。12歲考入成都軍區,開始為期八年的舞蹈生涯,這段期間她逐漸發現自己對文學創作的喜愛。198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之後赴美留學。1990 年開始在臺灣報刊發表小說。1992年以獲中央日報文學獎的〈少女小漁〉引起文壇和電影界重視。1993至1998年,連續獲得臺灣多項文學大獎。作品被翻譯成英、法、荷、日等多國文字。近年來,開始嘗試直接以英文創作,2006年出版第一本英文小說The Banquet Bug(中譯書名《赴宴者》)。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具有強烈的故事性、畫面性,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著有《赴宴者》、《穗子物語》、《倒淌河》、《誰家有女初養成》、《草鞋權貴》、《少女小漁》、《第九個寡婦》等。
亞洲週刊2008年中文十大小說:
「長期以來,對於日本侵華戰爭,人們耳熟能詳「軍國主義是壞的,日本人民是好的,中日人民友好」。但旅美作家嚴歌苓零八年推出的長篇《小姨多鶴》卻是另番解說。戰後留在中國的日本女性竹內多鶴,被當作發洩「民族恨」的出氣桶,忍受著最不堪的屈辱與痛苦。最驚人的是,中國男主人攜多鶴外出遊玩,就像對待玩膩的寵物那樣,趁機將她拋棄。多鶴像流浪狗似地在外漂泊一個多月才回到家中。多鶴不通中文,但深知遺棄動機中卑劣冷酷的含量。那就是,她多鶴生下的孩子是有價值的,而孩子母親卻可以像垃圾一樣擲掉。多鶴痛徹心屝,大發雷霆。多鶴的人格與人權意識令人起敬。中國知名作家林語堂曾調侃「齊人之福」:想一日不得安寧,請客;想一年不得安寧,修房;想一輩子不得安寧,娶小老婆。但嚴歌苓卻從林語堂的虛言中打撈出時代的痛苦沉澱,那就是,戰爭與動盪的慘烈,以及同樣慘烈的人性掙扎。」
2009.04.26 中時:嚴歌苓離台前演講:為講故事活著(點選可看相關閱讀)
2008年度十大圖書《小姨多鶴》(點選可看相關閱讀)
《小姨多鶴》導演安建:我沉醉於溫情〈點選可見相關閱讀〉
張儉的快樂在小環那兒,舒適卻在多鶴這裡
快樂單純的中國東北家庭張家,二兒子張儉的太太小環,因受到日本兵的驚嚇而流產,從此無法生育。十六歲日本滿洲國少女多鶴,因國敗家亡,被人口販子賣到張家當成生育工具。在時代和命運捉弄下,張儉、小環、多鶴無奈的組成了家庭。外人總覺得這個家「怪怪的」,他們三人就在這「怪怪的」雰圍下,彼此牽絆糾葛了一生,並且深深影響他們的下一代——張儉和多鶴的子女!
嚴歌苓說故事的能力,媲美日本大文豪谷崎潤一郎。沒有華麗的詞藻,感覺相當平易近人。情節的安排,有如精彩的連續劇,穿插一些虛構枝節,高潮迭起,讓人不忍釋手。——林水福
《小姨多鶴》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多鶴與小環,是「國仇」、是「家恨」,卻在「女性」與「母性」的基礎上,泯滅了難堪與醜惡的界線,正是這部小說「好看」的地方。——黃雅歆
梁文道先生有句话说的意味深长:“常常听说有什么书或什么人感动了全中国,好像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特别需要被感动的时代。”的确,能经常被感动的人起码不怎么冷血,有同情心,容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分子,但总是出现很多人大规模的扎堆于某种情感宣泄,即便不是盲目也多多少...
评分一夫两妻的家庭,在混乱不堪的年代里却维持着稳固的平衡。一个沉默却能扛起重担的男人,一个泼辣又仗义的中国女人,一个质朴又固执的日本女人,因为战争和愚昧走到一起,生活了几十年,过成了一团骨肉,谁也离不开谁。 他们也都曾想过求个圆满,把日本女人从这个家里删除...
评分一夫两妻的家庭,在混乱不堪的年代里却维持着稳固的平衡。一个沉默却能扛起重担的男人,一个泼辣又仗义的中国女人,一个质朴又固执的日本女人,因为战争和愚昧走到一起,生活了几十年,过成了一团骨肉,谁也离不开谁。 他们也都曾想过求个圆满,把日本女人从这个家里删除...
评分我喜欢小环。小环实则是个悲剧人物,但是却把生活过的有声有色。像郝思嘉一样,只要活下去,只要活下去。这是一个带给人希望的人物。虽然她不那么高雅,不那么沉静,她泼辣,世俗,懒惰,但是她睿智,大气。 她虽然表面上是妻子。但其实她是这个家的主心骨,是家长。就像到母...
评分我出生那一年,中日建交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有多长呢。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2000年12月24日的晚上,我关着灯躺在床上听收音机的情景。床是老式黄木床,四角立了高细的柱子,像是专门为了挂蚊帐设计的——当然那张床上确实挂了一副黑白莫辨的蚊帐。这张床摆在一幢老旧的教工宿舍...
两个女人共同深爱着那个骆驼一样眼神的憨厚男人,值得认识的一段感情。
评分原来这不是个热闹的故事,而是悲凉的生活本身。--张张 看了书,看了张张的读后感,恍然大悟!
评分爱上一个好人,但你的命里没有安稳。“小环睡着了,二孩却一直醒着。他想多鹤这名字古怪,但写着好看。他想他以后会把这个名字叫顺嘴的。他翻了个身,窗子上有月亮光,一块青白色。他想,多鹤这个陌生的东洋小女子生了他的孩子,就不会再那么难以熟识了。”
评分我原以为严歌苓的小说只是局限在一个小时代中的一个小片断;直到我读完这本书。
评分我讨厌日本,但不厌恶日本女人,她们有足够的胆识和智慧,日本女性的勇于奉献精神值得敬佩,自古至今,日本每一步成功和进步一半是靠这些出卖精神出卖肉体的女人支撑过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