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ǖskind)1949年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早年在慕尼黑和法国的埃克斯昂普罗旺斯攻读与研究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后一度靠写电影分镜头剧本维持生活。他发表的处女作是剧本《低音提琴》。该剧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来许多剧院纷纷上演,其间被译成多种语言,为聚斯金德在文坛上赢得了声誉。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继《香水》之后,聚斯金德用古典主义的笔调创作了中篇小说《鸽子》。小说描写巴黎某家银行一个看门人单调枯燥的生活,1987年初第一版销量即高达十万册。据《明镜》周刊统计,《鸽子》与《香水》一道,自1987年4月起同属德国严肃文学十本最佳畅销书之列,聚斯金德以此轰动了德语文坛。
本书描述格雷诺耶自幼受苦,生有特殊的嗅觉功能,领悟惟有少女的体香能使人神魂颠倒,他先后杀死26名少女,萃取她们的体味制出神奇的香水。当他罪行败露押赴刑场时,籍以身上的异香,逃回巴黎,被流氓等分剐而食。
昨天写到《面纱》,说起电影与原著的不同,最近还读了另外一本书的原著,也就是《香水》。 不是刻意要对电影和文字进行比较,但是,很显然,大部分的电影改编,由于缺失大量文字中所独有的细节性的描绘,都会显得比较乏味和失败。能够超越原著的电影改编作品屈指可数,像《肖申...
评分杀人需要什么理由?如果你杀人,你会因为什么而这样做?你会不会为了占有某种气味而杀人? 这实在是一本很奇怪的小说,因为这本只有264页的德国小说是关于一个气味的天才。是的,如果说莫扎特是音乐的天才,那么这个人,这个叫格雷诺耶的样貌丑陋的人就是一个无人能及的气味天...
评分《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就要被搬上银幕了,《看电影》杂志上这么说的,而且很别致地把作者的名字翻译为徐四金。我怀疑电影怕无法拍出小说里的味道,好像从来烂小说都被拍成了好电影,如《阿甘正传》;好小说都被拍成了烂电影,如《玫瑰的名字》(又名《魔宫传奇》),连肖...
评分《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就要被搬上银幕了,《看电影》杂志上这么说的,而且很别致地把作者的名字翻译为徐四金。我怀疑电影怕无法拍出小说里的味道,好像从来烂小说都被拍成了好电影,如《阿甘正传》;好小说都被拍成了烂电影,如《玫瑰的名字》(又名《魔宫传奇》),连肖...
评分通常意义下,作为液体而存在的香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多姿,而迷人的事物。可以这样说,对设计者来说,香水是他们施展奇思妙想的最佳舞台。而对于使用者来说,香水是他们变幻气质形象的上好良药。 那么作为通过搭建小说结构而存在的香水呢?正常情况下,文字...
如果不是几年前看过电影的话,肯定会被书中这样肆意妄为的想象力与前所未见的味觉描绘所震惊。即便如此,我还是被这种追求无上美感而毫无道德羁绊的天才行径深深折服了。
评分那个世纪的欧洲大陆,总是给我一种“如入鲍鱼之肆”的感觉,不仅是嗅觉上的腐臭,还有犹如今日天朝那种追名逐利的铜臭。格雷诺耶则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兰芝。本质上还是一个关于孤独和反抗孤独的故事,只是这孤独多了香水的帮衬和男主独特天份的提携,形成了一个特别而不特殊的路径。从电影和书中都描绘的众人因为那香水忘我,失真,纵情欲海,到电影中可能为了延续这残缺的完美而没有提及的男主被分尸吃掉所带来的落差,该书所要渲染的气氛太梦幻太奇异,确有三日不知肉味的冲宕。更让我沉溺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几个人说我身上有好闻的味道,我却从来不自知,同时我又对女性身上那种不加粉黛的原始香味特别迷恋(虽然几乎没遇到过)有时有想咬一口的兽性迸发。冥冥中,好像从格雷诺耶身上看到了纯粹的自己…… 而且,对Perfume这个词天生好感
评分格雷诺耶通过自己的天赋去惩罚命运的不公。以至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看似别人将他抛弃,实则是格雷诺耶抛弃了别人。而在这过程中,“爱”是无法被舍弃的,并不能了解与接受这种爱的格雷诺耶采取了激烈的手段来反抗。
评分写作手法真不像20世纪的作家。
评分应该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的,结果反了,失去不少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