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傳注會要(全十一冊)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四書 經學 工具書 古籍 儒學 傳注 叢刊 叢書
發表於2024-11-04
四書傳注會要(全十一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總稱,是公認的儒學經典。硃熹之後,曆朝曆代對《四書》的研究著述可謂汗牛充棟,其中不乏有份量、有識見、有價值之作,因後世少有刊行,流傳不廣,研究人員不易得見。而《四書》的曆代解釋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時代、不同學者對《四書》的解釋、解讀;對前輩詮釋的質疑與更相發明,對於研究彼時代的思想狀況、社會思潮、學人的心路曆程;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儒傢思想在曆代的發展,均為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鍾肇鵬先生一直十分關注這些文獻資料的研究整理與齣版流布,因以其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及目錄學的深厚學養,精選齣南宋至清末詮釋、解讀《四書》的名傢名作共計二十種(已有排印本的通行本一般不予采錄),裒集成此全十一冊的《四書傳注會要》,以方便學者研閱。
齣版說明 一
第一冊
四書纂疏二十六捲(一) 南宋•趙順孫撰 一
第二冊
四書纂疏二十六捲(二) 南宋•趙順孫撰 一
第三冊
四書纂疏二十六捲(三) 南宋•趙順孫撰 一
第四冊
四書講義一捲 明•顧憲成撰 一
四書考輯要二十捲(一) 清•陳宏謀輯 陳蘭森編校 二九
第五冊
四書考輯要二十捲(二) 清•陳宏謀輯 陳蘭森編校 一
第六冊
學庸集說啓濛二捲 元•景星撰 一
學庸正說詳節三捲 明•趙南星撰 李濬之編 二七九
大學證文四捲 清•毛奇齡撰 四九一
第七冊
大學古本旁注一捲 明•王守仁撰 一
大學古記一捲 明•劉宗周撰 一九
大學古記約義一捲 明•劉宗周撰 四三
大學說一捲 清•惠士奇撰 六五
大學古義說二捲 清•宋翔鳳撰 一二五
中庸傳注一捲 清•李塨撰 二○五
中庸補注一捲 清•戴震撰 二四九
中庸解辨一捲 清•王潯(此字絞絲旁)撰 三二一
論語通釋一捲 清•焦循撰 五○七
第八冊
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捲(附讀書堂論語答問) 簡朝亮述疏 一
第九冊
論語後案二十捲(一) 清•黃式三撰 一
第十冊
論語後案二十捲(二) 清•黃式三撰 一
第十一冊
論語後案二十捲(三) 清•黃式三撰 一
孟子四考四捲 清•周廣業撰 三四五
孟子外書集證五捲 清•施彥士撰 六二九
孟子外書補注一捲 宋•劉攽注 清•陳矩補注 七○一
(以下冊目)
第一冊目錄
齣版說明 一
四書纂疏二十六捲(一) 南宋•趙順孫撰
納蘭成德序 一
洪天锡序 三
引用書目 九
讀大學章句綱領 一一
大學纂疏 一三
牟子纔中庸纂疏序 二一三
讀中庸章句綱領 二一七
中庸纂疏 二一九
讀論語集注綱領 五五一
讀論語孟子法 五五七
論語纂疏 五六三
學而第一 五七三
為政第二 六二一
第二冊目錄
四書纂疏二十六捲(二) 南宋•趙順孫撰
論語纂疏 一
八佾第三 一
裏仁第四 四四
公冶長第五 八一
雍也第六 一二五
述而第七 一七五
泰伯第八 二二二
子罕第九 二五七
鄉黨第十 二九六
先進第十一 三三一
顔淵第十二 三七五
子路第十三 四二九
憲問第十四 四六二
衛靈公第十五 五一九
季氏第十六 五五八
陽貨第十七 五八一
微子第十八 六一九
子張第十九 六四一
堯曰第二十 六六八
孟子纂疏 六七九
梁惠王上 六八九
第三冊目錄
四書纂疏二十六捲(三) 南宋•趙順孫撰
孟子纂疏 一
梁惠王下 一
公孫醜上 五五
公孫醜下 一三一
滕文公上 一七三
滕文公下 二二九
離婁上 二七三
離婁下 三三三
萬章上 三八七
萬章下 四三一
告子上 四七五
告子下 五三七
盡心上 五八三
盡心下 六五五
第四冊目錄
四書講義一捲 明•顧憲成撰 一
四書考輯要二十捲(一) 清•陳宏謀輯 陳蘭森編校 二九
陳宏謀序 二九
凡例 三一
目錄 四七
大學 一○三
中庸上 一八○
中庸下 三二九
論語 四一一
學而第一 四一一
為政第二 四三五
八佾第三 四七三
裏仁第四 五四九
公冶長第五 五五三
雍也第六 六四一
述而第七 六六九
第五冊目錄
四書考輯要二十捲(二) 清•陳宏謀輯 陳蘭森編校
論語 一
泰伯第八 一
子罕第九 三一
鄉黨第十 五三
先進第十一 九一
顔淵第十二 一一五
子路第十三 一二九
憲問第十四 一四一
衛靈公第十五 二三三
季氏第十六 二四六
陽貨第十七 二五二
微子第十八 二六九
子張第十九 二九三
堯曰第二十 二九八
孟子 三○七
梁惠王上 三○七
梁惠王下 三六五
公孫醜上 四二五
公孫醜下 四四三
滕文公上 四六九
滕文公下 五○三
離婁上 五七一
離婁下 六一四
萬章上 六四一
萬章下 六七八
告子上 七○一
告子下 七一三
盡心上 五八三
盡心下 六五五
第六冊目錄
學庸集說啓濛二捲 元•景星撰 一
大學集說啓濛 一七
學庸集說啓濛 一○五
學庸正說詳節三捲 明•趙南星撰 李濬之編 二七九
大學正說詳節 二九七
中庸正說詳節上 三五三
中庸正說詳節下 四三五
大學證文四捲 清•毛奇齡撰 四九一
第七冊目錄
大學古本旁注一捲 明•王守仁撰 一
大學古記一捲 明•劉宗周撰 一九
大學古記約義一捲 明•劉宗周撰 四三
大學說一捲 清•惠士奇撰 六五
大學古義說二捲 清•宋翔鳳撰 一二五
中庸傳注一捲 清•李塨撰 二○五
中庸補注一捲 清•戴震撰 二四九
中庸解辨一捲 清•王潯(此字絞絲旁)撰 三二一
論語通釋一捲 清•焦循撰 五○七
第八冊目錄
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捲(附讀書堂論語答問) 簡朝亮述疏
簡朝亮序 一
論語序說 四
學而第一 二五
為政第二 五六
八佾第三 八九
裏仁第四 一一四
公冶長第五 一二七
雍也第六 一五一
述而第七 一七八
泰伯第八 二一七
子罕第九 二四四
鄉黨第十 二六七
先進第十一 三○八
顔淵第十二 三三三
子路第十三 三六五
憲問第十四 四三九
衛靈公第十五 四八九
季氏第十六 五二八
陽貨第十七 五五○
微子第十八 五八一
子張第十九 五九九
堯曰第二十 六一九
讀書堂論語答問
目錄 六四三
論語序說 六四四
學而第一 六五○
為政第二 六五三
八佾第三 六五四
裏仁第四 六五五
公冶長第五 六五六
雍也第六 六五八
述而第七 六五八
泰伯第八 六六一
子罕第九 六六二
鄉黨第十 六六三
先進第十一 六六四
顔淵第十二 六六六
子路第十三 六六八
憲問第十四 七○二
衛靈公第十五 七○四
季氏第十六 七○六
陽貨第十七 七○六
微子第十八 七○七
子張第十九 七○八
堯曰第二十 七○九
第九冊目錄
論語後案二十捲(一) 清•黃式三撰
黃式三敘 一
黃以周跋 一三
黃式三自敘 一七
黃式穎敘 二○
學而第一 二三
為政第二 八七
八佾第三 一五九
裏仁第四 二七九
公冶第五 三三七
雍也第六 四四三
述而第七 五三五
第十冊目錄
論語後案二十捲(二) 清•黃式三撰
泰伯第八 一
子罕第九 七三
鄉黨第十 一七七
先進第十一 三○三
顔淵第十二 三九一
子路第十三 四八一
憲問第十四 五六五
第十一冊目錄
論語後案二十捲(三) 清•黃式三撰
衛靈公第十五 一
季氏第十六 九三
陽貨第十七 一四一
微子第十八 二一七
子張第十九 二七三
堯曰第二十 三一五
孟子四考四捲 清•周廣業撰 三四五
孟子外書集證五捲 清•施彥士撰 六二九
孟子外書補注一捲 宋•劉攽注 清•陳矩補注 七○一
《四書傳注會要》齣版說明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總稱,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大學》、《中庸》原為《禮記》中的兩篇,雖然一直備受學者關注,但在南宋以前從未單獨刊行過。按照宋代理學傢程頤、程顥與硃熹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是“垂世立教的大典”。而《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其中蘊涵著高超的智慧。《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的一部書,體現的是儒傢創始人孔子的重要思想。《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記錄瞭孟子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論語》〉、《孟子》早有單行。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閤稱《四書》始於宋代。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硃熹研究輯取前人注釋《論語》、《孟子》的思想和言論,著成《論語集注》十捲、《孟子集注》七捲;淳熙十五年(1189)硃熹又對《大學》、《中庸》加以考訂,重編其順序,並加注釋,著成《大學章句》一捲、《中庸章句》一捲。第二年即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硃熹將這四部書彙輯刊刻,稱《四子書》,即《四書集注》,後簡稱《四書》。硃熹並認為讀《四書》的順序應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硃注《四書》被認定為科舉考試的基本教材,科考題目均從《四書》中齣,答案均以硃注為依據,這一傳統一直持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時間長達近六百年,《四書》成為學者的必讀書和崇尚的對象。此種情形極大地推動瞭對《四書》的研究和解讀。
硃熹之後,曆朝曆代對《四書》的研究著述可謂汗牛充棟,其中不乏有份量、有識見、有價值之作,因後世少有刊行,流傳不廣,研究人員不易得見。而《四書》的曆代解釋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時代、不同學者對《四書》的解釋、解讀;對前輩詮釋的質疑與更相發明,對於研究彼時代的思想狀況、社會思潮、學人的心路曆程;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儒傢思想在曆代的發展,均為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鍾肇鵬先生一直十分關注這些文獻資料的研究整理與齣版流布,因以其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及目錄學的深厚學養,精選齣南宋至清末詮釋、解讀《四書》的名傢名作共計二十種(已有排印本的通行本一般不予采錄),裒集成此全十一冊的《四書傳注會要》,以方便學者研閱。現將這些著述分彆簡介如下:
一、《四書纂疏》二十六捲 南宋•趙順孫撰
趙順孫(1215—1276),字和仲,號格庵,縉雲(今屬浙江)人。宋初名相趙普之後,父趙雷,師事硃熹門人滕璘,趙順孫得自傢學,可說是硃熹三傳弟子。八歲能誦九經,淳祐十年(1250)進士。鹹淳年間曾齣任宰相,因與賈似道不閤,退居故裏。精於經史,除本書外還著有《近思錄精義》、《孝宗係年要錄》、《中興名臣言行錄》及文集若乾捲。
硃熹為《四書》作注,用盡瞭一生的心血。為作《四書章句集注》還留下瞭多種著述,注之外又作瞭《四書或問》,發揚注義,並論述對於舊說所作取捨的理由。趙順孫作《四書纂疏》“一以硃子為歸不雜異論”(本書納蘭成德序),綜取硃熹論說《四書》之《集義》、《詳說》、《輯略》、《或問》、《語類》、《文集》諸書,以及硃熹門人關於《四書》的論說記載,刪煩擇要,附以己見。除硃熹的全部著作外,共旁引十三傢之言,引書四十餘種,其中大半現已亡佚,全賴此書得以保存。就是硃熹有關《四書》的著作,除瞭《章句》、《集注》之外,其他著作如今也已不易得見。故本書又是現存的宋代理學傢關於《四書》論說的最為完備的資料彙編;是研究《四書》、研究硃熹及其理學的必讀書。
捲首有康熙丁巳納蘭成德序、清源洪天賜序、趙順孫自序。據《通誌堂經解》本影印。
二、《四書講義》一捲 明•顧憲成撰
顧憲成(1550—1612),明末東林黨領袖。字叔時,彆號涇陽,無锡人。萬曆八年(1587)進士,官至員外郎。後因忤上被革職為民,削官裏居後,潛心研究,在地方官協助下恢復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集會於此。與其弟允成皆主程硃之學,但偏重經世緻用。著名的東林書院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傢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即其手筆。遺著編成《顧端文公遺書》凡十六種。
《四書講義》共二十二講,分彆為:五十有五章、溫故而知新章、舉直錯諸枉章、富與貴章、迴也其心章、泰伯其可章、樊遲問仁章、行己有恥章、性相近也章、天何言哉節、君子戒慎五句、君子中庸節、誠者天之道節、齊桓晉文章、孟子道性善節、人之所以異章、告子曰性六章、曹交問曰章、堯以天下章、人之所不學章、雞鳴而起章、形色天性章。
《續四庫提要》稱本書“就大處闡發,要處指點,精粹切實……說《四書》到此,方信句句字字有著實受用處”。
據《小石山房叢刻》本影印。
三、《四書考輯要》二十捲 清•陳宏謀輯 陳蘭森編校
陳宏謀(1696—1771),本名弘謀,字汝谘,號榕門,廣西臨桂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官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緻仕加太子太傅,謚文恭。崇尚宋儒理學,重經世緻用,有“嶺南大儒”之譽,一生勤勉,著述甚豐,詩文彙編為《培遠堂全集》。
據《四書考輯要》序及凡例,本書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陳宏謀任大學士時令其長孫蘭森將坊間四書考舊本(即陳明卿、薛方山《四書人物備考》)詳加參核,刪其繁冗,訂其舛誤,輯其要略,增以注釋,有疑異處伸以案語,欲俾窮鄉初學,每讀《四書》一章,即從本書中考究一章之典章人物、主旨義理。《續四庫提要》稱“其用意至善”也。
書前有陳宏謀序、凡例。據清乾隆刻本影印。
四、《學庸集說啓濛》二捲 元•景星撰
景星,號訥菴,元末馀姚人。本書自序標題為“學庸集說啓濛”,而序中卻謂“……益知《四書》奧義不可窮矣”故於暇“彙集諸說,熟玩詳味,分經彆注,妄加去取。十年之內,掇拾成編,目之曰《四書集說啓濛》,將私塾以訓子孫”。
凡例中有“孟子章旨”字樣,也說明原書不隻“學庸”。其門人蔣驥跋稱“訥菴先師用功於《四書》十年,去取諸說而為此書”。可知景星原書本全說四書,今本已闕,並非全帙。
本書的編纂原則,其一,全為初學易曉;其二,每章每節必先撮其大旨;其三,所集之說皆采摭精粹緊要之語;其四,諸傢發明經義有與硃熹《章句》不同者兼采之。其間詳略去取自然全齣自撰者胸臆。
本書內分《大學集說啓濛》與《中庸集說啓濛》兩部分。書前有撰者自序,書後有蔣驥、夏時二跋。據《通誌堂經解》本影印。
五、《學庸正說詳節》三捲 明•趙南星撰 李濬之編
趙南星(1550—1627),字夢白,號儕鶴,河北高邑縣人。萬曆甲戌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以忤魏忠賢削籍謫戍。崇禎初追謚忠毅。詳《明史》本傳。
本書原名《學庸正說》,凡《大學》一捲、《中庸》二捲。闡發經義主明後期最有代錶性的福建硃子學者陳琛之《四書淺說》,參以其時名傢之說,會粹摺中。本書《四庫提要》稱“其立朝不以人情恩怨為趨避,故其說經亦不以流俗好尚為是非”,“其說《大學》,從硃子之‘格物’……其說《中庸》,始終歸本於‘慎獨’……皆確然守先儒之舊……而所見篤實”。
今影印所據為李濬之所編之民國石印本,編者在後序中稱,原本得之於故都書肆,為重刊明印本趙忠毅公所撰《大學中庸正說》三捲 ,字多漫漶,圈點刪易硃墨層積,一望而知為耆宿窮研經義文理所為,據其間避諱,可斷為康雍時通學碩儒所作,所憾未具名。編者於其所圈點刪易,大有精益求精、冰寒於水之嘆。因感於撰者、圈點者諄諄垂教之意,編者做瞭如下工作,將之付印:其一,仿宋人班馬異同之例,使原節兩本並存。原本以四庫本與故宮清初補刻者參校抄補,以大字書之,節本已刪改者加竪畫於字旁;節本增益字句與前後移易者以小字補綴書之,使原節兩本便於分讀對勘。其二,原本於學庸經傳未錄全文,編者以大字備書各節之首,句讀加圈悉依殿本,附注音義以便閱讀。總之此編應該更為豐富、更為完備。
書前有撰者原序、原書四庫提要、忠毅公傳略、編者後序、凡例等。
六、《大學古本旁注》一捲 明•王守仁撰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馀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官至兩廣總督。
本書或本題《大學古本旁釋》,是王陽明早期藉古本《大學》確立其心學體係的著作,亦是《大學》注釋的代錶之作。他不同意硃熹對《大學》的改訂及闡釋,取漢鄭玄所注、唐孔穎達所疏本(即《大學》古本)而旁釋之。
書首有撰者序、李調元序及李調元大學古本旁注附錄。據《函海》本影印。
七、《大學古記》一捲 明•劉宗周撰
劉宗周(1578—1645),字起東,彆號念颱,因講學於山陰蕺山證人書院,學者稱蕺山先生,浙江山陰人。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官至工部侍郎、左都禦使。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嚴,因抗疏直言,屢遭貶謫,不改其誌。明亡次年,在傢鄉絕食自盡。著述編為《劉子全書》,凡四十捲。
《大學古記》按內容分《大學》為七章。每章之後申明章旨及分章之由,並逐句疏解其義。後附大學三綱、八目兩圖。
據《劉子全書》本影印。
八、《大學古記約義》一捲 明•劉宗周撰
本書以“約義”為名,所論隻七條,即:大學、章句、經旨、止善、格緻、慎獨、絜矩。諸條解義俱精闢。
據《劉子全書》本影印。
九、《大學證文》四捲 清•毛奇齡撰
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號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先生,浙江蕭山人。清初著名學者。康熙十八年(1679)薦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著述甚豐,《四庫全書》收其所著書目多至五十餘種,所著《西河閤集》四百餘捲。其中《四書改錯》對硃熹《四書集注》有所批評。
《大學證文》即援據古今,辨後儒改經之非,希圖通過重新詮釋《大學》,糾正時弊,引導學風棄“虛”蹈“實”。
據《西河閤集》本影印。
十、《大學說》一捲 清•惠士奇撰
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晚號半農,江蘇吳縣人。清代經學吳派代錶人物。康熙五十年(171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著有《春鞦說》十五捲、《易說》六捲、《禮說》十四捲等。
《大學說》一捲,分章遵硃子,然據漢儒經說及古代史料加以考訂解釋。本書《續四庫提要》謂“段序稱精言碩論根極理要,非溢美矣”。
捲首有段玉裁序、吳紹昶跋。據《經學叢書》本影印。
十一、《大學古義說》二捲 清•宋翔鳳撰
宋翔鳳(1779—1860),字於庭,江蘇長洲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湖南新寜縣知縣。治西漢今文經學,為清代經學常州學派代錶人物之一。
《大學古義說》“古義說”者,相對於硃熹《大學章句》而言。是書《續四庫提要》稱“其說固亦多可節取焉”。
據《皇清經解續編》本影印。
十二、《中庸傳注》一捲 清•李塨撰
李塨(1659—1733),字剛主,河北蠡縣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舉人,晚歲授通州學正。先後師從顔元、毛奇齡,治經學著述甚豐,學務實用,解經多與宋儒不同。《中庸傳注》即“不取硃子天道人道之說,一切歸於實際,證以人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語)。哲思頗為縝密。
據民國四存學會鉛印《顔李叢書》本影印。
十三、《中庸補注》一捲 清•戴震撰
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寜人。清代考據學大師。曾特召為《四庫全書》專職纂修,授翰林院庶吉士。對經學、語言學、哲學等均有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儀禮考證》等五十餘種。
《中庸補注》為其早年探求《中庸》古奧義之作,認為道並不深奧遠不可及,極言中庸之道平易、實際及其可實踐性,呈現一種與程硃之學截然不同的理念。
據《安徽叢書》本影印。
十四、《中庸解辨》一捲 清•王潯(此字絞絲旁)撰
王潯,號無奇子,河北霸縣人。《中庸解辨》捲首自序謂“解《中庸》者,漢儒失之支離,晉唐來弗敢違也;宋儒失之影響,元明來弗敢違也。學者遂依文訓義而不求諸心……”《續四庫提要》稱“是書義求通貫,徵引眾解而不宥於一解……有窒皆通,無隱不顯,殊非蕪濫講義可比”。
書後附補解三十條、再補二十五條、三補二十七條。
據清道光刻本影印。
十五、《論語通釋》一捲 清•焦循撰
焦循(1763—1820),字理堂,江蘇甘泉人。嘉慶六年(1801)舉人。於經、史、曆、算、聲韻、訓詁之學均有研究,世人目為通儒。著述近二十種,三百捲,收於《雕菰樓集》。
《論語通釋》仿《孟子字義疏證》體例,將全部《論語》打散,將其中重要諸義,如言“仁”、言“恕”、言“學”等列為若乾目,一一加以研究詮釋。建立起與理學相分庭的詮釋係統。梁啓超先生謂此“可稱治《論語》之一良法也”。
據《木犀軒叢書》本影印。
十六、《論語後案》二十捲 清•黃式三撰
黃式三(1789—1862),字薇香,號儆居,浙江定海人。晚清著名學者,現存著作十三種,近百萬字。
《論語後案》即其代錶作之一,在晚清民國影響廣泛。李慈銘、章太炎、梁啓超等都曾給以很高評價。是書先考釋字形字音,再次第列齣:一、何晏《論語集解》(采集漢學代錶人物及三國時人的注釋);二、硃熹《論語集注》(反映宋代理學思想);三、《後案》(引用明清諸多學人的研究成果,其中清代學者達數十人,並闡述己意斷以己見)。體例明晰,考證詳備,近乎一部《論語》學史。據此可比較全麵地瞭解古往今來各傢各派的觀點尤其是清代《論語》學的研究水平。書中所體現的“凡一言必考之有據,繹之以理”,通過博贍、精審、詳盡的考證探求經典的原本意義,強調把經典還原到其産生的特定曆史條件及具體的情境語境中,去解讀其原本意義等方法,均頗具卓識與啓發意義。
捲首有黃式三“論語管窺敘”、黃以周跋、黃式三“論語後案自序”、黃式穎“論語後案敘”。據《儆居叢書》本影印。
十七、《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捲 簡朝亮撰
簡朝亮(1852—1933),字季紀,號竹君,廣東順德人。師事粵中大儒硃九江,與康有為同門。簡朝亮纍試不第,因退而著書講學,闡述儒學思想。著作彙刻為《讀書堂叢刻》。
《論語集注補正述疏》是簡氏以十年之功著作完成的。此書綜閤漢宋,擇善而從,以符閤經文旨義,弘揚儒學為指歸,不持門戶之見。有學者認為,此書勝於劉寶楠的《論語正義》。
《論語集注補正述疏》末附《讀書堂答問》二百五十六條,也是闡發《論語》意蘊的,中多精闢見解,對於研讀《論語》,弘揚儒學,均有裨益。
書前有撰者自序。據《讀書堂叢刻》本影印。
十八、《孟子四考》四捲 清•周廣業撰
周廣業(1730—1798),字勤圃,號耕崖,浙江海寜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一生好學,教書、著書、校書不倦。本書外還著有《蓬廬文鈔》、《讀易纂言》、《經史避名諱考》等。
《孟子四考》包括逸文考、異本考、古注考、齣處時地考。於研究孟子生平頗有獨到見解。捲末附糾王世貞妄論文一篇。
據《皇清經解續編》本影印。
十九、《孟子外書集證》五捲 清•施彥士撰
施彥士(1775—?),字樸齋,江蘇崇明縣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官直隸萬全知縣。著有《求己堂詩集》、《海運芻議》、《曆代編年大事記》、《讀孟質疑》等。
《孟子外書》,《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唐書•藝文誌》均不載,而東漢應劭《風俗通•窮通篇》稱“孟子作書中外十一篇”;《漢書•藝文誌》載“孟子十一篇”;漢趙岐《孟子題辭》稱“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正”。但趙岐認為其說不能宏深,似非孟子所作,故隻為內七篇作注。
《孟子外書集證》以《藝海珠塵》本《孟子外書》為原本,旁搜子、史、集中所引為之集證,並在四篇之外輯得逸文一捲附之。
書前有馬廷鸞原序、施彥士自敘。據《求己堂八種》本影印。
二十、《孟子外書補注》一捲 宋•劉攽注 清•陳矩補注
陳矩(1851—1939),字衡山,貴陽人。曾以實錄館謄錄,隨黎庶昌齣使日本,為其整理文案。後官知縣、貴州國學講習所所長、貴州省立圖書館館長,卓有政聲。為政之餘,潛心孔孟經典著作的研究。《孟子外書補注》即其依北宋劉攽《孟子外書》原本“而采其語之散見於群書者分列於各章後,亦間有偶抒己意以釋其義者”,徵引較同類書詳備。
書前有丁澤安序、陳矩自序、馬廷鸞序、劉攽傳、鬍震亨《經苑》跋、吳騫《拜經樓叢書》跋。據《靈峰草堂叢書》本影印。
《孟子外書》,雖係僞書,但弄清其來源,考明齣處,對於闡發孟子及儒學思想,亦不無益處。
綜上所述,本書所選既有對《四書》文本的考證溯源;亦有對《四書》義理的闡揚生發;並有對《四書》中所涉及的典章人物、名詞術語的徵引詮釋,這些著述無疑將豐富人們對儒傢學說的認識,拓寬儒學研究的視野。
《四書》作為儒傢經典,人們至今仍在不斷地從中汲取生存的智慧。當代學者金綱在《論語鼓吹—聖賢的光榮與漏洞》一書中說:“現代,為什麼需要儒學?一、儒學是本土傳統最重要的道德構架;二、儒學是傳統最光明的意識形態;三、儒學是可資轉化之思想和精神資源;四、儒學可以安頓身心,聆聽聖賢之講述,可以舒緩現代人之浮躁與緊張;聽從聖賢明智的教誨,不失為現代人修身之選擇。”
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經久不衰,常讀常新,不可窮盡——這正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魅力與價值之所在。
本書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編排,閤著在前,單著在後;對同一部書的傳注以著者年代先後為序。因分冊原因,個彆順序有所調整。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二○○八年十月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四書傳注會要(全十一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