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葆石 1955年生于香港,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美国Colgate大学,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电影、法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中国史、香港史、电影史、电影与法学、电影与历史、美国种族史、比较文化等。编著有China Forever: The Shaw Brothers and Diasporic Cinema,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和《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
张霖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光鲜与难堪的不同维度,但恐极少有如上海这般裂变与反差之大的,其流光溢彩的摩登都市形象与沦陷时期的极度晦暗,构成一座城市的两种面向。前者有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做了详尽透彻地研究,而后者,则在傅葆石的《灰色上海...
评分注:此书评的简短版本9月曾在《新京报》上发表。此为冗长完整版。 何谓“灰色”? 美国学者傅葆石先生的《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英文原版1993年,中译本三联书店2012年;以下简称《灰色》)讨论了一个仍带有一定争议性的文化史话题。中译者选...
评分傅氏用详实的史料再现了抗战8年间上海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以及在日据时期的政治选择。通过部分典型知识分子于那段时期的所思所述阐述中国知识分子于道德困境下的选择、原因、行为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文伦理。 每于朝代更替(被外族统治更甚)之时,知识分子都会面临相同的...
评分《灰色上海》是一本系统性地论述1937年至1945年之间上海孤岛时期的文人生态的理论书。作者将当时上海留守的文人群体划分为了”退隐“、“合作”、“反抗”三种不同类型。这种异于非黑即白的的历史解读方法,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经过多年的教科书式教育之后,我们看问题的方法...
评分本书作者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论述策略。先划定文人应对上海沦陷的三种形态:隐退、抵抗与合作,再让三个中心人物/群体溢出預定的边界。以分类的方式论证分类的不可能,从而呈现日据上海文化与道德形态的暧昧与多样。 无论是消极隐退的王统照,还是积极抵抗的李健...
Poshek Fu我对得起你了!两页纸的book review这么厚的书简直丧心病狂!战争年代的文人确实很有值得写的地方,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写的都不错。细节抠的很到位,读起来也不算很难,学术英文还是很地道的。但是教授你写的一手好英文能不能不要上课的时候主谓宾永远宾语说不出来只能靠意会!?有些好词好句还是挺逗的,这是翻译所不能避免的,比如piaoyi(飘逸) type get~!
评分“I am an ordinary person, without political ambition, but with a conscience always needing to be put at ease” by 李健吾。日踞时期上海知识分子的隐忠降
评分Poshek Fu我对得起你了!两页纸的book review这么厚的书简直丧心病狂!战争年代的文人确实很有值得写的地方,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写的都不错。细节抠的很到位,读起来也不算很难,学术英文还是很地道的。但是教授你写的一手好英文能不能不要上课的时候主谓宾永远宾语说不出来只能靠意会!?有些好词好句还是挺逗的,这是翻译所不能避免的,比如piaoyi(飘逸) type get~!
评分这书为啥没了?生怕人们认识到明奸们的文化魅力吗
评分2012年中译本于三联书店出版,2014年再版 ,我很奇怪为何本书中译本的条目不见了?还是2017年9月通读过本书,大概应该是为了准备本科某个课程的读书报告。依稀记得应该是在北一区图书馆二层自习室的大桌子上读完本书的。核心讨论点:否定传统的二元道德对立观,强调个人在面对危机处处、暴力重重的极端处境下的暧昧多义性,有助于重新检视抗战八年中国文人的困境和抉择。仿效传统文人在历史上道德与政治动乱时代的三种行为——“隐”、“忠”、“降”,沦陷上海的作家们作出三种反应:消极抵抗、积极反抗、附逆合作。其典型代表分别为:作家兼诗人的王统照、戏剧家李健吾和一群在附逆杂志《古今》写作的散文家。知识分子选择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象征性地展示了沦陷上海的生活。现在来看,傅葆石的研究方法已经算不上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