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
一九〇三年出生于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因其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接着又创作了小说《舞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摩万的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一九四二年夏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她十三岁的长女德尼斯带着一口箱子东躲西藏,箱子里是承载着痛苦的圣物:母亲的遗稿——直至今天才出版的《法兰西组曲》。
《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历史的战火之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〇年的巴黎大逃亡,当时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场悲剧性的混乱之中。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没有放过逃亡中呈现出的怯懦,同样也没有放过人民在这场逃亡中显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微弱火花。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妇人,有大资产阶级显贵,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接着,敌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布西小镇不得不迎来德军的进驻,而占领军的出现引发出居民的挫败感,人们醒来了……
在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魅力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法兰西组曲》是在火车上看完的。火车孤独地按着自己的节拍轰鸣着,窗子上不断地掠过一些或明或暗的飘忽的风景,像极了褪了色的老电影。这种气氛,和《柔板》里的情调有些相似。 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一切就戛然而止了。作者内米洛夫斯基1942年死于奥斯...
评分我曾认为,女性作家是永远难以企及伟大的,因为她们无法摆脱顾影自怜的自恋,这一女性作家特质,在成就了她们的同时也成为她们的局限。 《法兰西组曲》是我看到的一个例外。它让我看到一位女性作者可以超脱自身的小世界,对时代和世界怀有真真切切的关注。宛如工笔画一般...
评分1940年5月,德国军队突袭比利时,翻过阿登山,侵入法国,绕过了世界军事史上最牛的防御体系——马其诺防线,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法国军队依然固守马其诺防线,等待德国人的正面进攻,并未向巴黎抽调一兵一卒。于是,巴黎陷落,法国陷落,贝当政府投降。 关于这段历史,有很...
评分 评分文学即人学。假如机缘巧合,老调重谈也有老调重谈的好处。读完《法兰西组曲》后突然想到的,竟是老高尔基这句悖时又悖时的话。的确,在这部堪称史诗以二战为背景的作品中,作者展示了非凡的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思想深度。优雅的叙述节奏,生动的细节刻画,以及深刻的人性洞察,...
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却能以上帝视角来写这个宏大的战争时期的群像剧真的很了不起,但是这是一个再也完结不了的坑不能更遗憾啊
评分“他们喜欢的,能够和他们的心灵对话的,不是能够看得见的这个世界,而是他们呼吸到的纯净的、充满自由的醉人空气。”战争是残酷的,但还是有《柔板》。一定不要忘了读书后的附录和译后记。
评分在这场盛大的逃亡中,甚至连巴黎的小鸟都没有被她遗忘。而在她自己所做的手稿注释与写作计划中写道“这里最为重要、最为有意义的是下面这一点:历史事实,革命事实等都应当蜻蜓点水般带过,而真正应当深化的,是日常生活,令人感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所以当我看到同时代的巴黎照片时,我惊喜的对自己说,“是的,就是这个样子,我知道。”
评分原著果然更细腻更动人,其实是一幅广阔的画卷,却因女作家本人的悲惨命运而嘎然而止
评分《法兰西组曲》充满柔情的悲剧性,像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在我所读之书中,这本小说绝对属于喜爱之作。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我与您相见恨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