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
一九〇三年出生于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因其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接着又创作了小说《舞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摩万的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一九四二年夏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她十三岁的长女德尼斯带着一口箱子东躲西藏,箱子里是承载着痛苦的圣物:母亲的遗稿——直至今天才出版的《法兰西组曲》。
《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历史的战火之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〇年的巴黎大逃亡,当时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场悲剧性的混乱之中。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没有放过逃亡中呈现出的怯懦,同样也没有放过人民在这场逃亡中显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微弱火花。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妇人,有大资产阶级显贵,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接着,敌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布西小镇不得不迎来德军的进驻,而占领军的出现引发出居民的挫败感,人们醒来了……
在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魅力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法兰西组曲》是在火车上看完的。火车孤独地按着自己的节拍轰鸣着,窗子上不断地掠过一些或明或暗的飘忽的风景,像极了褪了色的老电影。这种气氛,和《柔板》里的情调有些相似。 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一切就戛然而止了。作者内米洛夫斯基1942年死于奥斯...
评分 评分《法兰西组曲》是在火车上看完的。火车孤独地按着自己的节拍轰鸣着,窗子上不断地掠过一些或明或暗的飘忽的风景,像极了褪了色的老电影。这种气氛,和《柔板》里的情调有些相似。 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一切就戛然而止了。作者内米洛夫斯基1942年死于奥斯...
评分非常喜欢这个封面。书也一样,写的是战争,却像在跳一支舞。没有太血腥的场面,倒是很有美感。敌人一样是人,是不是。即使是同胞,在战争中也可以冷漠彼此。战争的极端环境下,人性被放大,特别是自私一面。 写得非常优秀。技巧好极了。是的,我是说技巧。因为,行文时时可以...
评分1940年5月,德国军队突袭比利时,翻过阿登山,侵入法国,绕过了世界军事史上最牛的防御体系——马其诺防线,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法国军队依然固守马其诺防线,等待德国人的正面进攻,并未向巴黎抽调一兵一卒。于是,巴黎陷落,法国陷落,贝当政府投降。 关于这段历史,有很...
这本书又是在书柜被我搁置了好几年,这次才想起阅读。一方面,我后悔这么晚才读这么棒的小说,另一方面,又觉得还好没有太早读,如果早个五年阅读,说不定根本无法体会它的好。看了作者的创作笔记才明白,小说计划需要写五部,可惜只写成了前两部,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就因犹太血统被纳粹逮捕,死(或者说杳无音信)在了奥斯维辛。小说的笔触非常漂亮,情节丰富,第一部便体现了组曲的目的,描述各个人物面对风暴的方式,菲利普、朗日莱的死都极具讽刺和象征意义,第二部则更像是一个收窄的漏斗,把视角集中在德国军队进驻之后的故事,人物的情绪和那种超越了道德的爱情都让人读来心情复杂。作者笔记里那句:“托尔斯泰的整体性概念损害了其余一切。必须有人物,人类的反应,而这才是一切……”为我打开了另一种视角,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
评分原著果然更细腻更动人,其实是一幅广阔的画卷,却因女作家本人的悲惨命运而嘎然而止
评分看到心潮澎湃。。。。
评分覆巢之下从无完卵,然而无论是太平盛世或是战时离乱,有人的地方就有一切,喜怒哀乐……
评分看到心潮澎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