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发表于2024-11-23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开放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大陆地区之间的差距也随之扩大。《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研究了1982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机制。《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要回答的三个主要问题是:(1)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要素投入还是全要素生产率?(2)影响这个决定性因素的机制是什么?(3)我国地区差距的动态收敛趋势是怎样的?第一个问题为政策制定提出方向,第二、三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为制定合适的具体政策提供依据。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第一部分(第3章、第4章)研究了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第二部分(第5章、第6章)研究了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度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第三部分(第7章、第8章、第9章)研究了我国地区差距的动态收敛趋势。
在文献综述之后,《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第3章利用水平分解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省区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地区收入差距是由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由投入要素在起主导性作用。动态面板广义矩(Dynamic Panel Data GMM)(一阶差分)估计量显示全要素生产率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第4章讨论了增长核算中对总量生产函数的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劳动比两种分解方法,不同的分解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核算结果。分析表明,资本产出比分解不需要稳态假定,能够适用于中国。资本产出比分解方法相对于资本劳动比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核算的无偏性;(2)更具直观性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启示。而且,它不仅适用于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同样还适用于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因此,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全要素生产率是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人力资本构成和国际贸易。这里将平均人力资本分解为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部分、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部分和小学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部分这三个构成部分,实证结果表明不同人力资本构成部分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不同的作用,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时,《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用引力模型构造了各地区贸易开放度的工具变量,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对我国地区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地区差距的动态收敛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第7章将各地区经济总量进行细分,从六个部门的角度详细探讨了地区经济增长和差距的部门性来源,发现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贡献了地区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部分,同时也贡献了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部分。研究还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显著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第8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发现长期以来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只有较弱的收敛性。进一步比较1952~1977年和1978~2004年两个时间段,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东部地区收敛趋势增强以外,全国总体、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敛力度即缩小地区差距的动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弱。第9章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地区经济的绝对收敛性,发现我国省区中存在两种可能的收敛俱乐部,一个是向上海绝对收敛的俱乐部,一个是向全国平均值绝对收敛的俱乐部。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差异和国际贸易对收敛俱乐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是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地区之间人力资本构成和国际贸易的差异是影响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三大地区内部省区之间的收敛性的强弱程度依次是东部地区强于中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如果打破三大地区界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跨地区的收敛俱乐部,上海收敛俱乐部、全国平均值收敛俱乐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