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库切(J.M.Coetzee 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7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他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甚至当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认定的信念时,譬如为动物的权利辩护,他也阐明了自己的前提,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诉求。
库切的兴趣更多地关注着那些是非清晰却又显示为冲突频仍的情形,如同玛格丽特那幅著名油画中那个男人在镜前端详自己的脖子一样,在关键时刻,库切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游移退缩、畏葸不前,无法率意而行。这种消极被动既是遮蔽个性的阴霾,却也是面向人性的最后一方聚集地——人们不妨以无法达到目的为由拒绝执行那些暴虐的命令。正是在对人的弱点与失败的探索中,库切抓住了人性中的神圣之火。
当今的生活几乎到处充斥着文明,从某种维度说,文明是大潮流,从历史的车轮轱辘到现在,那就是伟大的进步了。可是当我们被文明的技术,文明的语言和文明的制度文明的伙伴包围的时候,似乎忘记了我们是从哪里发展来的。好久之前,我们也是野蛮的。我们是野蛮的人类,组成...
评分也不觉得有啥好。主要的方法是隐喻象征。觉得这个书的意义还是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所以被给以较高评价。 显然文以载道就是铁律。只不过有些人们认可,所以就觉得这个载得好。有些烂,那么大家都扔西红柿。
评分来自卡瓦菲斯的一首同名诗。 @等待野蛮人 我们聚集到这里开,要等待什么? 野蛮人今天会到这里。 为什么元老院什么事情也没做? 为什么那些元老院议员坐在那里不立法? 因为野蛮人今天就要来。 元老院议员现在能立什么法呢? 野蛮人一来,他们就会安排立法事宜。 为什么...
评分在本书后记中,译者文敏写了这么一段话: “……再如,第五章后半截老行政长官想象着乔尔上校在沙漠里追剿野蛮人的情形,其中‘登上金碧辉煌的夏宫,推翻那个象征着江山万代的虎踞全球的宝座’一句,冷丁一看让人不解,因为前文曾交代野蛮人的器用都相当原始,何以又有如此气...
评分我的第五本库切,也是最爱的一本,一个架空的帝国,一则现代寓言,文明本质的对内对外的双重剖析,对外“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对抗,实为掠夺的文明人才是真正的野蛮人,对内不知休养生息,“偏要制造动荡让人记住他的存在”,夹缝中良知犹存的人沦为阶下囚,部分段落如孤绝或悲愤长诗,技巧隐埋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结尾真真意境高远、绕梁三日:纷飞大雪里的孩子们,“一个迷路很久的人,却还硬着头皮沿着这条可能走向乌有之乡的路一直走下去”
评分《刺客信条·遗弃》
评分一个“文明”如何践踏文明的故事,本来可以很波澜壮阔,可是库切老师写来都是平平缓缓,唯美和真实交缠着。连最后的物伤其类,都是带着麻痹的痛楚。所谓大家,这大概是其中一种。
评分航向烏有
评分很奇怪,就是明明他写的故事背景是那么荒凉广袤,遍地是沙丘和燥热的灰尘的、干旱的盐碱地,却总让人想起密林里的湿热,甚至伏击在树上一动不动盯着的另一批人,总是会串联想起蛇之拥抱里的大麻和迷幻药,在狂热而野蛮的排异行为下,对土地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创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