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莫顿(Brian Morton),1955年生于美国纽约市,毕业于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曾任编辑,现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和莎拉·劳伦斯学院。
曾于1999年入围度福克纳笔会奖。曾获得古根汉奖学金、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文学奖。著有《河对岸的窗》(A Window Across the River)、《迪兰主义者》(The Dylanist)、《易碎的你》(Breakable You)等。
《黄昏时出发》主要围绕着一个24岁的女研究生海瑟和70多岁的老作家席勒之间的情感故事展开,关乎生命的梦想与尊严、成长与衰老、爱情和诱惑。本书获得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注目好书”,沙龙杂志“最受喜爱书籍”。
李纳德·席勒住在纽约市上西区,是一位小有名声的作家。已然垂暮之年的他,却因24岁的女研究生海瑟的出现而心海生波。海瑟是个“体型娇小,穿着迷你裙的自传作家”,她一心想以心目中的偶像席勒的小说为题做一篇硕士论文。当海瑟与席勒相遇之后,海瑟掩藏不住内心对从少女时代就视为精神领袖的席勒的好奇,也因为席勒婉言谢绝配合她完成她的硕士论文,在种种复杂的情感作用之下,年轻的她大胆地向老人示爱。故事由此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正如席勒所言:生命里大部分的困难抉择,并非对与错间的冲突,而是两个都是对的抉择。这就是为什么,生命总是悲伤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生命、梦想、成长、衰老、死亡的思考。
这是一本精致的、具有严肃命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温馨故事。作者刻画出了一个全心奉献给文学的生命,一位值得为其生命喝彩的男人李纳德·席勒,也描绘出了一个求知欲望强烈、以青春自恃的知性女性海瑟的成长阵痛。
小说已被拍成同名电影,由独立电影导演安德鲁·瓦格纳执导。电影获得了2007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年度独立影片TOP10等奖项,并获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在线影评人协会奖、金卫星奖等多个奖项的提名。
本书获得《可爱的骨头》作者艾莉丝·希柏德、《今日美国报》、《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旧金山纪事报》等各大媒体及名家德极力推荐。
如果读一本书是两个人裸裎相见的过程,那么我已经裸着身体认识你好多年了。 读他(席勒)的文字,感觉就像他把自己的灵魂直接灌注到海瑟的灵魂里,合而为一。而现在,却是肉体阻碍两人间的灵魂交流。 他(席勒)将一切奉献给写作的样子实在太美了。他是个英雄,一身伤痕的...
评分Leonard Schiller,他名字里有个nerd。他是个作家兼肥胖老人。他至少应该比希区柯克更胖,或者像《刺猬的优雅》里男性版的看门人。他的第一部著作全世界只有一本那就是他的手稿,而我相信它此刻正被我捧在手里。 是的,没有看错,再确认一遍书名:未曾付梓的《黄昏时出发》 ...
评分两个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男女,走到了一起,媒介是小说。 24岁的海瑟在准备硕士论文的时候一头撞上了席勒的小说。她喜欢席勒的小说,意念中写出这样温情脉脉小说的作家一定是温文尔雅的绅士,那就把席勒作为硕士论文的主角吧,拜访他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海瑟没有想到席勒已经这...
评分 评分海瑟十岁时去听博尔赫斯的演讲,博尔赫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一次碰到一个年轻人,那个人说没有兴趣读《哈姆雷特》,“因为哈姆雷特一点都不真实”。博尔赫斯告诉年轻人说他错了,“哈姆雷特王子比你还要真实”。演讲结束后,十岁的小女生海瑟穿过人群来到博尔赫斯面前,天...
要够年轻,才会为生活寻找秩序。(2010-07-14 )
评分写的比较散,但仍有打眼之处。另有几个排版错误,虽细微但是看到时候仍不太舒服。
评分下单的时候就预感我会后悔买这本书,结果得偿所愿的后悔了。人物很类型化,故事一般,又写的很自惜。
评分黄昏时出发,在快没有时间时发现时间,在即将完成之时重新开始。作为当代小说相当不错。据说莫顿也喜欢读亚里士多德《诗学》。
评分有点魔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