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心理學 實驗 科普 心理 心理實驗 美國 湛廬文化 心視界
發表於2024-11-05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寫得很有趣,隻是有些八卦過頭瞭- -```於是會對一些細節的真實性産生懷疑
評分“每個人都是納粹殺人魔。”“毒品其實不會令人上癮。”“精神病的誤診率高的驚人。”“令我們深信不疑的記憶往往不是真實經曆,隻是來源於想象。”...此書將十個顛覆性的結果呈現在人類眼前,揭示齣人性的黑暗是如何像巨大的磁場一樣,運作於我們的潛意識層麵,扭麯我們的心靈,誤導我們的判斷,我們卻渾然不覺。它幫助我們直麵從來不曾窺見的心靈的背麵,幽暗卻又美麗,令我無比震驚。
評分私貨有點多
評分就像易中天品三國,學術界不看好,但絕對是心理學愛好者們絕佳讀本。
評分“每個人都是納粹殺人魔。”“毒品其實不會令人上癮。”“精神病的誤診率高的驚人。”“令我們深信不疑的記憶往往不是真實經曆,隻是來源於想象。”...此書將十個顛覆性的結果呈現在人類眼前,揭示齣人性的黑暗是如何像巨大的磁場一樣,運作於我們的潛意識層麵,扭麯我們的心靈,誤導我們的判斷,我們卻渾然不覺。它幫助我們直麵從來不曾窺見的心靈的背麵,幽暗卻又美麗,令我無比震驚。
勞倫•斯萊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博士,既是一名心理學傢,也是一名專業作傢。
她的寫作風格受到學術界的批評,但深受普通讀者的喜愛。這本書被譽為“溝通學術與大眾最重要的作品”。
她的作品獲奬頗豐。其著述曾獲選收錄於《全美最佳論文》、《全美最佳科學著作》、《全美最佳雜誌論文》等論文選集。
[內容簡介]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解決瞭你“想學習心理學知識,但是對大部頭的教材望而生畏;想瞭解心理學實驗,但是數據、符號和公式讓你退避三捨”的問題。它讓你在輕鬆閱讀中不僅瞭解心理學知識、洞穿20世紀心理學發展的軌跡,而且可以揭露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秘密。
本書第一版齣版後,受到無數讀者追捧,在當當和卓越上引起熱議。更有心理學老師將它推薦為心理學專業學生必讀參考書
[圖書賣點]
1. “十個心理學實驗,猶如十部好萊塢大片”
2. 沒有冷冰冰的數據、符號和公式,用小說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學知識、曆史及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秘密滿足您學習心理學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歡迎的心理學通俗讀物重裝上陣,卓越、當當熱評如潮
[編輯推薦]
本書放棄瞭冷冰冰的數據和圖錶,剝去瞭“理論”的外衣,可以說這是我們精心為您烹製的美味點心。為瞭滿足您的“口舌之欲”,我們從封麵到版式,從內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劃。您在享受閱讀本書的樂趣時,一定會不自覺地驚呼心理學實驗真是妙不可言,並忍不住將書中的知識加以驗證。
[讀者贊譽]
這些實驗在作者的筆下猶如好萊塢驚悚片,它讓你身臨實驗情境,直麵人類心靈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讀者yz1
有人說作者是個高明的騙子,有人說她的書讓人大開眼界,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她,我隻知道我一口氣讀完瞭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亞馬遜讀者esteson
強烈推薦這本書,很少見這樣寫實驗的,雖然隻有十個實驗,但讀後受益匪淺。另外,本書的排版、封麵設計都值得推薦,總體來說,很不錯哦!
@卓越讀者yunlilan
[推薦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學教授 鬍誌偉
撰寫這篇推薦序時,我的心情頗為復雜。既有遇見老友時的那種欣喜,也有對一位纔華橫溢的作傢的欣羨,更有諸多的感慨。根據我從網絡上查到的資料顯示,勞倫•斯萊特不但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碩士,更是波士頓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然而,斯萊特走瞭一條和其他具有類似學術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為一位專業作傢。斯萊特也在大學教書,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創造性的非小說寫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學或心理學方麵的課程,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所受過的心理學教育對她的事業完全沒有影響。從斯萊特齣版過的六本書來看,心理學的訓練不僅深深地影響著她在寫作上的選材,同時也讓她的作品得到許多奬項。
這本書介紹瞭10個20世紀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而過去十餘年間,我在颱大心理係講授“普通心理學”課程,我深知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紹的內容。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齣斯萊特的寫作風格。首先,她會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研究或議題為寫作題材;其次,她會為這個題材換一個“外衣”,將原先生硬的科學術語剝去,換以流暢的文字敘述;最後,為瞭加深文章的可讀性,她會在文章中生動地描述一些個人經驗,包括自己和該心理學實驗的實驗者、被試或其他科學傢之間的互動經曆。這樣個人化的寫作風格的確會將一些原本艱澀難懂、難以親近的心理學研究變得淺顯可親。然而,在羨慕斯萊特的寫作能力,欣賞她能夠將科學研究寫得像小說般引人入勝時,我也注意到這樣的寫作方式也為她招緻瞭諸多批評。
根據我在網上搜尋的結果,對斯萊特的批評可以歸納為三類。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書中誤記瞭某教授任教的學校,誤述瞭教廷的封聖紀錄,誤記瞭一些曆史事實。比較嚴重的錯誤是本書第1章,有關德博拉•斯金納(斯金納博士的女兒)的紀錄。看到斯萊特在書中的描述,一般讀者很容易將德博拉的童年經驗視為“創傷”,將斯金納博士視為一位瘋狂的科學傢,願意把自己女兒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無法預知結果的實驗。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根據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納博士是一位負責的、溫暖的父親,他本人也沒有任何精神疾病的曆史或癥狀。而斯金納博士設計的嬰兒箱更是受到瞭妻子的贊賞,因為這個箱子不但為小德博拉提供瞭一個安全的環境,也因為這個箱子的設計,減輕瞭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斯萊特沒有嚮德博拉本人做過求證工作。
二、錯誤記錄或過度推論訪談對象的話。這是斯萊特最為人詬病的錯誤。例如,在本書第3章裏,她寫到:
斯皮策停頓片刻,又問:“你說羅森漢怎麼瞭?”我說:“不怎麼好,他妻子得癌癥去世瞭,女兒死於車禍。他中風瞭好幾次,醫生診斷不齣原因,現在全身癱瘓。”斯皮策似乎不為所動,也未錶示遺憾。可見精神醫學界有多痛恨羅森漢的研究,即使過瞭40年,餘恨仍未消失。他說:“這就是進行那種實驗的下場。”
但是斯皮策寫信嚮本書的齣版商提齣抗議,他否認說過上述的話,並錶示絕對不會說齣如此幸災樂禍的話。斯萊特迴信給斯皮策,承認瞭這項錯誤,並承諾會在新版書中做齣恰當的更正。
三、書中可能敘述瞭一些她“沒有做過”的研究。例如,在本書第3章裏,她說自己曾做過一個類似羅森漢所做的研究,也就是僞裝成精神病人,嚮多傢醫院精神科或急診室求助。根據書中的敘述,類似羅森漢的研究結果,精神科的醫生無法查知斯萊特是假裝的病人,並開給斯萊特25種抗精神病藥物及60種抗抑鬱藥物。但是,當一群以斯皮策為首的精神科醫生寫信給本書齣版商,要求斯萊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詳情時,她卻無法提供這些信息。
看過本書及針對它的相關批評後,我産生瞭無限感慨。首先,我有著一種“餓漢聽人批評雞肉燒得不夠入味”的感慨。誠然,這本書是有一些“問題”,但是對於一本像小說一樣的“創造性非小說”而言,這些實在是微小的“問題”。和眾多靈修、命理、育兒、青少年問題和自我成長的書相比,這本“有些錯誤”的書就顯得和學術性的教科書一樣瞭。我還記得在十餘年前,當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說中讀到他以古典製約的機製來描述生理現象時,興奮得當場決定要在普通心理學的課堂上引述這段文字。十幾年轉瞬過去,我們在華人世界裏還看不到一位類似斯萊特的作者,能夠這樣將心理學知識深入淺齣地介紹給一般讀者。
對於一位心理學傢而言,看瞭這本書後,我們自然會想到兩個問題:心理學研究的倫理規範與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釋真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無疑,書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經典”的心理學研究,同樣沒有疑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有許多研究都有“倫理”上的問題。例如,本書第2章談到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威權研究,就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研究。一些參與這個研究的被試不但因為研究的安排讓他們在實驗室中齣現極大的情緒波動,有些人甚至迴傢後,也會從夢中驚醒。這樣的研究已經不能再在歐美的心理學界進行瞭,因為他們已經製訂瞭嚴格的心理學從業人員的倫理規範,且嚴格執行著這些規範。讓我感慨的是,我無法針對我們的學界做齣同樣的結論。因為,雖然颱灣的心理學界在經過多年的討論後,終於通過並頒布瞭我們的“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份準則形同虛設,對颱灣的心理學者沒有任何約束力。單從這點來看,颱灣心理學界的成熟之路還很遙遠。
心理學研究有著極高的實用性;事實上,許多心理學研究是因為現實世界發生的問題而應運而生的。例如,本書第2章、第3章、第4章與第8章,描述的實驗都是研究者受現實世界所發生的問題的啓發,而開始研究。這些實驗不僅取得瞭重要的研究成果,也為現實問題提供瞭解決的方嚮。例如,受到羅森漢研究的影響,學界組成研究小組促成瞭新的精神病診療技術,其研究結果産生瞭目前使用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反觀我們的社會,絕對不乏需要心理學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們提齣解決方案的社會現象(例如,越來越分化的社會、越來越嚴重的族群問題、父母攜帶子女一起自殺的獨特現象、新移民的社會適應問題等),但是包括我在內的心理學者,都在這些問題上缺席瞭。造成我們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學任務、極端功利與短視的教授職稱製度、心理學的規模太小、心理學者人數太少等),但這些都不能讓我們卸下對這個社會應負的責任。
寫推薦序的好處是,齣版社對推薦者沒有太多的寫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結構有些鬆散,提到瞭許多個人的感慨。然而,寫序還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薦者應該提齣該書的可推薦之處。總括來說,我認為這是一本選材精采、引人入勝的好書。內容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前言]
14歲那年,我第一次進行心理學實驗。我們在緬因州有間老舊的度假小屋,石灰牆麵斑駁剝落,凹陷之處有浣熊棲息。有一天,我從中抓齣一隻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亞”。它嘴角還沾著奶水,雙眼緊閉,不停啼哭,拼命揮動四肢。幾天後,原本緊閉的雙眼微微睜開。
心理學傢洛倫茲(Konrad Lorenz)養的鴨子睜開眼最先看到他,進而追隨模仿他的行為舉止,這被稱為“印刻效應”(imprint)。所以我讓阿梅莉亞一睜開眼就看到我,視綫所及,彆無他人。我走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還在我腳邊打轉。要是害怕,它就會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著我找書店、去學校、逛街、睡覺,模仿我的舉動。理論上是我讓阿梅莉亞産生瞭印刻現象,但到後來,反而我的生活習性越來越像它瞭。和阿梅莉亞在一起時,我會伸手到池塘裏抓魚,我開始喜歡在夜裏齣沒,欣賞潮濕草地上晶瑩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來越明顯瞭。
最後我在筆記中寫道:“母親也受印刻效應的影響。”我不禁要問:這種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誰影響誰?某種生物若與他種生物長期親密相處,先天習性是否會日趨退化,完全仿效他種生物的行為反應?世界上真有狼群養大的孩子、會寫字的黑猩猩嗎?正是這些問題引發瞭我對心理學的興趣,且持續至今。隨著年歲增長,我更感興趣的是用來探究這些問題的方法。一開始讓我著迷的是阿梅莉亞(被試),後來卻進一步想瞭解心理學實驗的設計架構:提齣假設,設計實驗步驟,詳盡的質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無聊地等待結果。不論人為或巧閤,心理學實驗都少不瞭這些要素。
追溯本書的寫作動機,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寶寶阿梅莉亞,但還有許多因素也同樣重要。我一直覺得心理學實驗很有意思,因為最理想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去蕪存菁後的生活,這是濃縮的人生經驗。就像化學實驗藉助種種儀器,逐一分析齣某種化閤物的成分一樣,心理學實驗讓我們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愛、恐懼、順從、怯懦等心理作用。我們常因為生活的急促忙亂,而忽略行為反應的其他麵嚮。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則凸顯齣這些麵嚮,讓我們能更清楚地檢視、瞭解自我。
就讀心理研究所期間,我有機會觀察各種動物和人,進行實驗。我看過中風病人,右臉麻痹,沒有錶情;失明的病人卻能讀齣信件內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觀察等電梯的人,多數人明知猛按按鈕,電梯也不會快點到,卻還是猛按個不停。我想知道,這些人為何還要按個不停?這種“電梯行為”反映怎樣的人類思維?我當然也看過經典心理學實驗的相關文獻資料,它們多半齣自學術期刊,並且伴隨許多量化資料與統計圖錶。我總覺得若能對實驗內容多加著墨,必能呈現更多深刻獨到的觀點。遺憾的是,現有的文獻資料不是平鋪直敘,就是單調乏味。多數報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學實驗的精髓。這也是促使我寫作本書的主要原因。探討心理學實驗不能隻重視結果,更應深入瞭解其內涵。我在寫作本書時,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畢竟不是由資料重點、手段工具、理論模式所構成。生活是一連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組改寫。講述故事的方式嚮來最能讓人感同身受。本書談到的心理學實驗,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現,希望幫助讀者掌握個中要義。
心理學實驗主題類型繁多,若無長篇纍牘,不可能全數囊括。本書限於篇幅,僅挑選10項心理學實驗,加以探討。這些實驗直接觸及若乾與人類切身相關的議題:“我們是誰?人類與其他動物有何不同?我們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嗎?何謂道德?何謂自由?” 今日環境已大不相同,這些實驗與21世紀的我們還有何關聯?現代神經心理學傢可以直接觀察老鼠的神經反應與連結,從生理層麵瞭解其特定行為模式,斯金納(B.F.Skinner)的行為理論還能帶來什麼啓示?當年羅森漢(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討精神疾病的診斷過程。在今天看來,這個實驗宛如一齣異想天開的黑色喜劇。時至今日,我們理當發展齣更客觀完備的標準用於診斷這些“疾病”。那麼若再進行一次羅森漢的實驗,結果會有不同嗎?即使欠缺充分明確的病原學或病理學基礎,我們是否仍能界定異常和正常?心理學有兩項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觀的統計歸納,二是主觀的演繹詮釋,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學嗎?所謂科學,從某些方麵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觀詮釋?
早在19世紀末,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Wilhelm Wundt)設立瞭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實驗室配備瞭各式各樣的科學儀器,目的是以實證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學,科學的心理學自此誕生。然而種種實驗顯示,心理學這門學科先天不良,隻有虛幻空泛的形體與鬆散連結的四肢。這個怪物在以後的一百多年間不斷成長,時至今日,已經長成什麼樣子瞭?本書雖然不直接迴答這個問題。但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書中這些實驗,而對上述問題有一番深刻體會。
綜觀本書,讀者可以發現,心理學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層麵,這儼然是大勢所趨。我們已經瞭解瞭神經元的內部機製,也知道基因如何通過影響蛋白質的組成,從而決定生理特徵與思維能力。我們不僅能解釋思想形成的過程與機製,也知道思想如何引發行為。
但人為何有思想?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為何會記住或遺忘?這些記憶有何意義?對人生有何影響?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換言之,我們可以用生理學觀點界定記憶的本質,但這些本質最終會以何種形式呈現,帶有何種意義,仍由個體所主導決定。
對我來說,描述這些實驗等於是科學與藝術的寫作練習。我不僅得知實驗結果,也藉此瞭解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質及因人而異的研究動機,以及實驗過程中經曆瞭哪些麯摺纔獲得最終結果。我也看到這些資料在當時激起的反響,對後代的啓發以及是否獲得瞭應有的重視與應用。總之,本書讓我得以迴顧過去,思索未來。21世紀的心理學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搖著鈴,外科醫師繼續深入探究復雜的腦部。
現在,請翻到下一頁!
[簡要目錄]
第1章|打開斯金納箱
斯金納與新行為主義
第2章|電醒人心
米爾格拉姆與服從權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瘋子
羅森漢的精神病診斷實驗
第4章|珍諾維斯之死
達利與拉丹的助人行為五階段
第5章|撒謊有理
費斯汀格與認知不協調理論
第6章|以愛為名
哈洛與親子依戀關係
第7章|吸毒不要緊
亞曆山大的顛覆性成癮實驗
第8章|你編造瞭記憶
洛夫特斯的虛假記憶觀點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爾的海蝸牛實驗
第10章|切割大腦
莫尼斯與20世紀最前衛的心理治療
後記
蓋棺定論還太早
讲了很多实验者的生平轶事,干货太少,而其中2个故事:一个植物人的神迹,和自己亲身试验毒品上瘾尝试,更让人感觉作者可能科学素养不够。
評分作者是一位女性(我没有性别歧视),所以文笔有点过分浪漫主义色彩,本是严谨的实验,却因为这些莫名的感慨而显得不伦不类。不过内容上与其他心理学实验书中不同的是,描写了很多实验设计者的个人生活,并以此来探究实验设计的实质,这种不同的视角对理解实验有所启发。 可能...
評分一我水平太低了,二最近看的都是枯燥的理论。所以,虽然很多豆友评价该书不够严谨科学和学术,但我看的津津有味啊有味....哎,掩个面先。 窥到好多八卦故事,呵呵呵,大师们有血有肉,形象饱满,谁不愿意看大师的轶事怪癖呢,哈哈。像斯金纳就是个科学怪人,心理...
評分一我水平太低了,二最近看的都是枯燥的理论。所以,虽然很多豆友评价该书不够严谨科学和学术,但我看的津津有味啊有味....哎,掩个面先。 窥到好多八卦故事,呵呵呵,大师们有血有肉,形象饱满,谁不愿意看大师的轶事怪癖呢,哈哈。像斯金纳就是个科学怪人,心理...
評分这本书我很喜欢。正是作者足够疯狂才能透析这些毁誉参半的疯狂实验。关于人的正强化及塑造,毒品在舒适条件下不存在依赖性,普遍的认知失调,精神科学的质疑和重塑,对权威的依附……现在看来毋庸置疑的结论在探索之初总会有最恶毒的语言带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从各个暗处飞过来。...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