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英属印度一个政府下级官员的家庭,由于无力就读贵族学校,他只能进入一个二流的私立寄宿学校读书。接受了一套带有许多极权主义社会特点的教育;1917年,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但因穷学生的背景备受歧视。
1921年,奥威尔没钱继续深造,只得投考公务员,加入了英国驻缅警察服役,近距离观察审判、笞刑、监禁和绞死囚犯等人性中残暴的一面。1927年,奥威尔回到英国,开始了流浪生活。1933年,以乔治·奥威尔的笔名发表处女作《在巴黎和伦敦的穷困潦倒生活》,以后相继出版。《缅甸岁月》、《牧师的女儿》等小说。1936年12月,赴巴塞罗那报道西班牙内战,奥威尔成为几千名国际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了由西班牙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接纳了奥威尔的统一工人党被共产国际认定为托派组织,斯大林下令消灭它,在共和军中建立恐怖统治。奥威尔夫妇被视为“狂热的托派分子”,受到严密的监控。后来,奥威尔将他在西班牙的经历写威《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揭露共产国际一些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谎言。1941年,奥威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1943年,任《论坛报》(Tribune)编辑。
1944年,奥威尔写了《动物庄园》,好评如潮。1948年,奥威尔写成了他的传世名著《一九八四》。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的社会。《一九八四》出版后不久,奥威尔因肺结核病逝。《一九八四》作为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直到1985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而且标明为“内部读物”。
奥威尔:英国小说家。1903年1月23日生于印度。1917年入伊顿公学学习。1921年毕业,1922―1927年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任职。由于信仰原因,他在1927年离职回到欧洲,先后在巴黎和伦敦居住,穷困潦倒,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1936年在西班牙内战中参加政府的反法西斯战斗,身负重伤。以后思想开始右倾,转而鼓吹社会民主主义。他最著名的两部作品为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农庄》(1945)、《一九八四》(1949)。前者以寓言的形式嘲笑苏联的社会制度,后者幻想人在未来的高度集权的国家中的命运。而《奥威尔随笔》则以风格明晰简练著称。
这大概是我作为编辑至今所编图书中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一本了。据说董乐山先生生前希望他翻译的《一九八四》和奥威尔散文合集,那时候还是有出版风险的,因此董先生生前没有见到大部头的奥威尔。 《奥威尔文集》,最早是杜乃建、冯章老师他们策划的,后来上海译文分为《为什么要写...
评分《1984》,1948年的作品,仍然可以让人"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从背脊升起",难怪王小波说他是历史而不是预言!
评分本书收录了《1984》和奥威尔做的序、社评和散文。 奥威尔的政治写作水平毋庸置疑,两本小说都是力透纸背,但是一写散文就变话痨。而且奥威尔的散文还是带着很浓的政治腔,即便内容其实并无关政治(比如茶,英国菜)。 小说卷不作评论,质量完全对得起的它的名气。 散文卷的...
评分竟然有的地方差到读不懂,甚至有漏译,找来其他版本的翻译对比阅读,才搞明白问题所在. 书本身就不说了,类似于启蒙读物了. 补充一点当初在<读书>杂志上看到的八卦,出自"新左"之手,据说是让"右派"很不爽——奥威尔有个习惯,随身携带一个蓝皮4开笔记本,记录可疑的人和事。到194...
评分里面提到欧洲二战前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时代精神下才可能出现那么多无忧无虑的研究(包括写作风格的尝试),这个讲法很有意思。奥威尔是一个对时代精神很敏锐很自觉的人。
评分内有奥威尔散文集三卷。他看事情实在太清楚了。
评分背面挺傻的
评分: I561.15/2852-2
评分: I561.15/2852-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