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研究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溫州 颱版
發表於2024-11-25
溫州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研究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平陽東嶽觀 道教宮觀。在浙江省平陽縣昆陽鎮壽桃山麓。始建於宋治平三年 (1066),初名宗誌觀,紹興年間(1131—1163)改稱廣福宮。現存建築有聖門、府門、東嶽殿、大羅寶殿、鬥姥閣、功德堂、齋堂、客房及廂房等,多為清代道光與光緒年間平陽知縣瀋茂嘉等人集資重建。主殿東嶽殿,麵闊五間,內供東嶽大帝木雕坐像,額懸“爵與天齊”四字巨匾,殿前樟樹二株,鬱鬱蔥蔥,濃蔭蔽日;大羅寶殿為重簷廡殿式建築,飛簷鬥拱,蔚為壯觀,內奉玉皇大帝像,配祀雷聲普化天尊與太乙救苦天尊及三清塑像,殿前築有醮壇,壇下左右各有一長方形水池,相傳葛洪丹井,相傳古代葛洪煉丹取水之處。殿後樹木蒼翠,花草飄香;鬥姥閣重建於清代光緒十七年(1892),因供鬥姥元君,故名。登閣眺望,平陽城鎮風光盡收眼底。
2010年國傢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傳統音樂項目名列其中。東嶽觀道教音樂流傳廣泛,不但全國聞名,而且流傳颱灣及日本東南亞各國。“十方韻”又稱“十方闆”“全真正韻”,是東嶽觀道教樂聲樂部分的主體,也是全真道教樂典型的傳統麯目。經最 近發現,“十方韻”於清末光緒初年從黃岩大有宮傳至平陽,目前在全國道觀中保持得最完整,引起國內外專傢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東嶽觀中元普度道場儀式包括早課、發奏、開五方、禮懺、進錶、諸真朝、五師供、焰口等。其中以《焰口》科儀為重點,把道場推嚮高潮,《焰口》科儀音樂豐富,除十方韻外,還吸收大量民間音樂及地方戲麯音樂,錶演上亦頗有特色,如踏罡、捏訣、書諱等,既有神秘性又具有可觀性。
東嶽觀道教音樂鏇律獨特,唱腔多樣,以熟練的重復變奏手法在有限的音樂詞庫中取齣適用的詞匯以滿足不同齋主對科儀的不同要求,藝術價值不可低估。
東嶽觀道教音樂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反映瞭本地的宗教信仰和民風民俗,是道教內涵嚮外延伸的演藝形式。在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煉度亡魂等過程中,道教音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眾通過外嚮行為的有聲錶現來錶達其內嚮敬道悟道的宗教情感,以此來滿足祈求、祝願和悼念等心理需要。
“十方韻”是全國唯一通用的道教全真派傳統儀式音樂,失傳已久,道教界四處尋覓未見著落,連祖庭北京白雲觀也隻好唱“北京韻”。直至1979年,因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纔在溫州最古老的道觀平陽東嶽觀發現,同年5月由該觀住持馬誠起舉辦培訓班,現任中國道協副會長、河北省道協會長、原蒼南燕窩洞道士黃信陽即是本培訓班學員之一。1983年,黃信陽應邀率其他學員吳信威、黃信梁等赴白雲觀教唱“十方韻”,隨即被推任白雲觀監院兼音樂團團長。次年,馬誠起、李誠鬆、董宗規等也相繼赴白雲觀執教。從此,白雲觀的儀式道樂即改用“十方韻”,並多次赴港、颱及新加坡等傳唱。
經查證,平陽東嶽觀“十方韻”於清末傳自本省著名宮觀黃岩委羽山大有宮,由該宮全真道龍門派第19代宗師林圓丹、薛圓順傳入平陽,至今已傳承七代,傳承譜係十分清晰。
平陽東嶽觀現存“十方韻”麯目計67首,除去韻麯鏇律相同者,實為33首。分彆用於早課、晚課、五師供、諸真朝、焰口等儀式。其中早課有【澄清韻】等14首;晚課有【舉天尊】等13首;五師供有【步虛韻】等10首;諸真朝有【三寶詞】等10首;焰口有【嘆骷髏】等20首。
在傳承中為滿足齋主的需求也吸收當地音樂,如佛教的【和尚闆】、和劇的【洛梆子】、甌劇的【二漢】等樂麯。
目 前,東嶽觀“十方韻”道樂,已由曹本冶、徐宏圖整理齣版《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一書,並由黃信陽副會長主編製成牒片在全國發行,流傳海內外,全國凡屬全真道的宮觀已大部分采用“十方韻”,可見其意義與影響之深遠。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溫州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研究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