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峰,1980年生,湖北咸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法律社会学和乡村治理研究。现已在《社会学研究》、《中外法学》、《开放时代》、《社会》等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其中CSSCI收录近30篇,SSCI收录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学术年鉴》等转载10多篇,出版有著作《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项。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黄宗智(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入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入,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口,提供了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著作。作者有深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著作提出的“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1 1980年代电影场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打架。 “台上打,台下也打。”(临江县派出所记录) 2 90年代县乡政府收取税费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始利用混混帮忙收取。 3 90年代中后期,公安机关在总结专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时,逐渐不再提起村级治保组织,十分害怕群众组织起来,群众聚...
评分这本书是我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的陈柏峰老师去年年底邮寄到我北京家中的,当时我身在美国,想看而不得,盼了整整三个月,直到上周回国休春假时才终于拿到手里。这几年读了不少国内的当代学术著作,其中的好书也颇有几本,但基本上都是两三天就翻完了,而这本封面精致、内容充实...
评分书目:乡村江湖 作者:陈柏峰 前摘: 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通过他们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闭塞状况的冷漠态度而证明自己是一个政治力量的因素。 ——恩格...
评分RTRT
评分书目:乡村江湖 作者:陈柏峰 前摘: 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通过他们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闭塞状况的冷漠态度而证明自己是一个政治力量的因素。 ——恩格...
和袍哥的那本书结合起来读还不错,这本体系化程度更高。
评分这才是真正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学研究著作!深入的田野调查加上贴合国情的理论分析,对于了解两湖平原农村现状有莫大帮助,总而言之就是基层建设全面崩坏,资源为少数人把持,原有以道德、土地和亲情约束乡土法则无效化,真正贫瘠的底层走向各式的狡诈或绝望。【实地调研的三县是江陵、沙洋、洪湖……
评分“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边缘群体往往最先感受到社会变迁,最先适应社会变迁。倘若边缘群体能够与敏感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实现结盟,甚至还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变迁。”
评分从"混混"这角度看华中农村,很不错。理论梳理、经验研究、区域比较都很实在,不哗众取巧。
评分利维坦触角成本太高,只能依靠衙役临时工,原子化有多重原因,清洗,公社瓦解与城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