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本名李勇,先祖由江西迁湖南后第26代。18岁负笈北上,至今22年。任过公务员、记者,现供职于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语文出版社。平生最爱读书、写作二事,笔端游走于历史文化和时事评论之间。现已出版《闲看水浒》、《皇帝文臣和太监》、《晚明七十年》、《闲话红楼》。
《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主要内容简介:一位在南方山村长大的70后,当他用稚嫩的眼开始看世界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在目睹中国乡村一百年来最巨大的变化:知青回城、人民公社的解体、高考恢复、传统民俗的回归、琼瑶小说邓丽君歌曲流入山乡、南下打工潮的开始、乡民对财富的欲望被激发……直到这位少年进城多年后,回首这一切,才明白他有幸赶上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尾巴,他和他的同龄人是为耕读文化唱挽歌的一代。作者的少年时光,虽清贫然而温馨,因为他成长在中国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大时代。这不仅是十年砍柴个人的经历,也不仅是湘中一隅已消逝的场景,而是一个大国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由十年砍柴所著。
可以有一个距离这个时代这么近的人,从那么微小个人的角度去写乡村生活,很生动,勾起我很多熟悉的回忆,那些成长的故事,也十分动人。 小时候生活在乡镇,一到寒暑假,不是被爸爸放到农村婆婆家,就是被妈妈放到城市外婆家,考上县重点中学后全家又随我进了县城,等我上了大...
评分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前半段,写作者从小的乡村生活,孩童时代眼里的周遭美好,放牛养鹅等趣味丛生。后半段写得太散,零零总总的人物还大篇幅地介绍其背景,让人看不过来的感觉。末了作者还要总结一段对北京的无限依恋,哪怕北京是那样的脏乱差。看了实在不落忍。
评分在工业文明急剧膨胀,城镇化飞速进行的今天,农耕文明是否要分崩离析? 我90年出生在农村,那时的宗族影响力已经式微,不过好在有些很基本的东西保留了下来。读书才有出路是父辈们对我这辈的期盼。 我自小体弱多病,加上母亲的过分呵护,基本上就没有做过农活,也许这让那些在...
评分初看标题,还以为是写作者在城里的十八年,没想到看走眼了,是写作者进程之前的十八年,要解释一下,那意便是花了十八年进城,即,在乡村度过的十八年。而根据作者所述,真正进城的岁月,乃是大学毕业后的北京时光。 我家与作者家相邻不远,他是邵阳,我是娄底,同为湘中。也未...
评分60,70后一代人有无数个故事,读书的奔头,应该是典型的方向,也有很多是另外一条路,学徒,种田,务工,进入城市,子女成为城镇户口,享受相对条件好的教育,农村与城镇接轨的一代,80后,90后最为记忆尤心了,同时城市与农村文化兼得,也是一件幸福的经历,只希望城镇化不要...
所以作为一个农民真喜欢这样的文字。
评分很多记忆重叠。和现在相反,由于乡下学风好,城里不少孩子去乡下借读。还有不少新疆孩子一直在湖南借读长大,说起来,是另一部辛酸史。
评分虽然差了10年,但很多经历还是很真切。
评分20130607 电子书缺失一部分。写湘地农村生活和韩少功《山南水北》有些类似。农忙时家长疏于照看的孩童饿极时用拐棍敲打老人家挂在梁上的饭钵偷吃,傍着爷爷坐在屋前看远山,在水烟里加辣椒面,晒干的青苔替换了烟丝作弄。这样的小恶作剧我从前也做过。
评分耕读传统,乡村记忆,乡土中国,正在慢慢消失。希望有过乡村生活的有心人,拿起手中的笔记下那些点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