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1921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发起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早年接受教会教育,对世界局势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国共合作政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种著作汇编而成,是孙中山关于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由上海中华书局于1917年4月初版发行,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
孙中山自己在《孙文学说》的序中说明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就是要把这部书作为整个《建国方略》三个建设(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中的”心理建设“来发挥。当时的情况照他说,“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
评分 评分孙中山自己在《孙文学说》的序中说明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就是要把这部书作为整个《建国方略》三个建设(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中的”心理建设“来发挥。当时的情况照他说,“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
评分最近迷上了研究《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 of Order),发现孙中山的《民权初步》就是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写的。才发现。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出现了多么大的断层啊!! 。。。。。。。。。。。。。。。。。。。。。。。。。。。。。。。。。。。。。。。。。。。。。...
评分無怪楊奎松、楊天石諸人樂意推薦,孫中山的眼光確具前瞻性,史家指其不但在辛亥革命時代是個最前進的思想家,搞歷史的人一百年後回頭看,孫中山仍然是我民族最高層領袖中極少有、甚至唯一的「現代人」。今天重讀這本書,意義非凡,除了重新發現民國,亦可古今證照,頗具現實意...
不愧为国父!
评分“心理建设”灌输一种能做、该做、要做的信念,“物质建设”描绘国家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社会建设”教导人们如何成为有礼有节的公民。大到铁路海港之规划,小到开会议事之用语,国父之诚、之才,令人钦佩!共和已过百年,当此重启改革呼声强烈之时,亟需这样的顶层设计。
评分哪敢给评价。五颗星哪够。我只能说,中山先生生不逢时,而又偏偏只有那个时代的孙中山才是真实的孙中山。中山先生也只能生在那个时代。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空馀暗尘字,读罢泪仍垂。
评分不愧为国父!
评分这两周特地拿出来,认认真真过了一遍《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情怀也好,志气也好,都没有问题,那一代人的进取心强悍得可怕。然而反过来说,对社会事物的论述却往往缺乏严谨的社会学调查与论证。这当然囿于当时的时代条件,但据缺乏考察之信息做判断却是极危险的事,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当时的这个大问题集中表现在,中国人还未搞清自己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关系时,就着急地向外借鉴——偏偏彼时,一是西方各国自身思想发展出了重大问题而在调试交战之时,基础理论建构的黄金时代早已离世人远去;二是我们自己对外界认识往往存在偏颇,就如美国革命详情完全不似《方略》所看到的。凡此种种,在近现代转折时又在中国开出一朵建构理性主义的花,且不说哲学可行性,而彼时理性何在?又以何力建构?而殆世事俱是如此,成也败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